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荒地村,距鎮政府所在地5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8公里。東鄰白家營,南鄰高營,西鄰新房,北鄰馬坊。轄金華寺下壩等4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835戶,其中農業人口2914人,勞動力115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920人。[1]

中文名稱: 荒地村

行政區類別: 鄉村

所屬地區:建水縣西莊鎮

面 積: 7.88平方公里

人 口: 鄉村人口3100人

年平均氣溫: 18度

耕地面積: 3477.1畝

目錄

村情概況

海拔1320米,年降水量8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3477.1畝,人均耕地1.17畝,林地427.3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15.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7.42%。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49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27元。該村屬於其它,農民收入主要以打工為主。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按照"夯實基礎求發展,圍繞增收調結構,興辦科教增效益"的發展思路,積極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廣泛開展橫向經濟聯合,建設骨幹企業,發展經濟林果業和養殖業,促進全村經濟快速發展。發展酸甜石榴特色產業,種植面積47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5500頭、雞30000隻、鴨14000隻、鵝15000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700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2511元增加到3676元。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3477.1畝(其中:田2764.5畝,地712.6畝),人均耕地1.17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427.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9.9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1畝,主要種植石榴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708.4畝,其中養殖面積50畝;荒山荒地6550.5畝,其他面積653.2畝。有石粘土等資源。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15.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7.42%。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3496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89萬元,占總收入的20%;畜牧業收入330萬元,占總收入的1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370頭);漁業收入15 萬元,占總收入的0.4%;第二、三產業收入1990萬元,占總收入的57%;工資性收入450萬元,占總收入的7.77%。農民人均純收入3084元,農民收入以外出務工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935人(占勞動力的82%),在省內務工882人,到省外務工53人。該村正在發展石榴特色產業、第三產業,計劃大力發展油菜、芒果產業。擁有企業4 個。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15.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7.42%。該村正在發展石榴特色產業、第三產業,計劃大力發展油菜、芒果產業。擁有企業4個。酸甜石榴:特有石榴品種,酸中有甜,品種最佳,在西莊栽培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葉子長圓形,根皮和樹皮可做驅除蛔蟲和絛蟲的藥物。早熟,果實球形,皮薄,色澤紅艷或淡黃色。籽粒大、汁多、鮮紅半透明,入口微酸,繼而泛甜,健胃。有"九洲之奇樹,天下之名果"的稱譽,以沙壩石榴最有名,清康熙《建水州志》物產篇將其列入"最有特色水果"之一。甜龍竹:為筍材兩用大型叢生竹,種植在溝河、低山、淺丘、山谷和緩坡地上,生長較快,筍體高一般為15一20米,最高25米,粗10-15厘米,最粗可達20厘米,潔白粗大,鮮甜可口,生熟均可食用,含糖量和穀氨酸含量最高。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477.1畝(其中:田2764.5畝,地712.6畝),人均耕地1.17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427.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 19.9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1畝,主要種植石榴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708.4畝,其中養殖面積50畝;荒山荒地6550.5畝,其他面積653.2畝。有石英石、粘土等資源。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4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80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274.1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0.00元(人均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16.00萬元,有固定資產134.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16.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826 戶,共鄉村人口3100 人,其中男性 1421人,女性 1679人。其中農業人口2914人,勞動力1150 人。該村以 漢、彝族為主(是 漢、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914人,彝族97人,哈尼族13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28人,占人口總數的11.08%;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671人,參合率92%;享受低保6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該村建有公廁4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3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3個。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電視、電話,無路燈。全村有503戶通自來水,有304戶飲用井水)。有802戶通電,有699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4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6.05%、85%和88.6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戶數510戶,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戶數350戶(分別占總數的62%和43%)。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5公里,建有集貿市場1個。全村共擁有汽車12輛,拖拉機12輛,摩托車121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450畝,有效灌溉率為42.8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1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1畝。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35戶。全村有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有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5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1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3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3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農田水利灌溉設施滯後,有1個自然村的農田排澇難,有2個自然村的農田灌溉難。建有可供村民休閒娛樂的活動中心,組建業餘文藝演出隊,但設施缺少,活動不正常,群眾文體活動內容單調無序。群眾知識水平不高,科學致富本領不強,多在外打工掙錢,缺少一技之長。垃圾難以統一收集處理,主要靠就地焚燒或倒到河溝里。安裝了自來水,靠取水庫水處理,設計標準低,設施簡陋,飲用水不安全。。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按照"夯實基礎求發展,圍繞增收調結構,興辦科教增效益"的發展思路,積極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廣泛開展橫向經濟聯合,建設骨幹企業,發展經濟林果業和養殖業,促進全村經濟快速發展。發展酸甜石榴特色產業,種植面積47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5500頭、雞30000隻、鴨14000隻、鵝15000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700人。2013年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45628.34元。

視頻

建水縣西莊鎮荒地老年協會歡度老年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