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荒原狼(赫爾曼·黑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荒原狼》(也譯作荒野之狼))是瑞士籍作家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所著作的長篇小說 。《荒原狼》是黑塞中期創作的代表作,亦是他創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荒原狼》通過對個人精神疾病的講述,展示出現代社會中人性遭到分裂的惡果。無家可歸的哈勒爾,像一隻狼一樣被無情追獵,被精神疾病折磨。哈勒爾在與赫爾米娜、帕布洛、瑪麗亞等幾個重要人物之間的相互交往中走向了人生的兩難,陷入了生命的絕境;最終他又從歌德、莫扎特等「不朽者」的崇高思想中得到啟發,擺脫絕望,重新回到現實生活。小說幻想色彩濃郁,象徵意味深遠,被譽為德國的《尤利西斯》。赫爾曼·黑塞,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小說的主人公哈勒爾是個正直的作家。他鄙視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常常閉門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氣使他陷於 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爾讀到一本《評荒原狼》的小書,頓覺大夢初醒,認為自己就是一個「人性」和「狼性」並存的荒原狼。之後他應邀參加聚會,發現與會者都有狹隘的民族主義觀點,而他的反戰言論遭到斥責,更覺自己孤獨;回家時他遇到酒吧女郎赫爾米娜,獲得肉慾歡樂;經赫爾米娜介紹他又結識了音樂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瑪麗亞,在音樂和感官享受中忘卻了一切煩惱和憂慮。但當他看到赫爾米娜和帕布洛親近時,便「狼性」大發,出於嫉妒將赫爾米娜殺死。


《荒原狼》的時代是一個信仰缺失的墮落時代,黑塞在作品中充分展現了時代的墮落和罪惡,並在以哈立為代表的荒原狼身上展現了個體靈魂的苦難和困境。上世紀90年代,《荒原狼》在審美層面開始了步履維艱的經典化之路。 《荒原狼》揭露出那個時代對精神的蔑視,並為懷疑人生,把人生是否有意義這個問題作為個人的痛苦和劫數加以體驗的人們指出了一種永恆的精神信仰。

《荒原狼》在半個世紀來一版再版,並且跨越國界掀起了「黑塞熱」。《荒原狼》問世後,引起德國文學界的高度讚揚和激烈爭論和反響,先後被譯成近二十種文字,成為西方青年最歡迎的作品。尤其當社會處於動盪不安的危機時刻,往往出現一種閱讀接受的高潮。比如六十年代受越戰困擾的美國,反戰情緒瀰漫全國,人們出現信仰危機,社會處於動盪不安之中。因此,黑塞的作品先是在歐洲,後來在美國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閱讀熱潮,許多不滿現實、反抗生存危機的人們爭相閱讀黑塞的作品。短短几年時間,僅在美國,黑塞的作品發行量就達到一千二百萬冊,黑塞一時成為許多年輕人崇拜的偶像。從此之後,黑塞及其作品便成為人們研究及討論的熱點。 托馬斯·曼將甚至它與喬伊斯的傑作相媲美,稱《荒原狼》為德國的《尤利西斯》。


作者簡介

赫爾曼·黑塞,德國作家,詩人。出生在德國,1919年遷居瑞士,1923年46歲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獲多種文學榮譽,比較重要的有:馮泰納獎、諾貝爾獎、歌德獎。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於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歲。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為題材,表現對過去時代的留戀,也反映了同時期人們的一些絕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門青》、《荒原狼》、《東方之旅》、《玻璃球遊戲》等。 黑塞的創作生涯始於詩歌,也終於詩歌,他的詩歌中自始至終貫穿着一種富於音樂節奏和民歌色彩的浪漫氣息,表現出對旅行、自然和樸素事物的愛好,和他小說中的彷徨、孤獨、感傷、夢幻以及對理想的渴望的浪漫氣息完全一致。在他早期詩歌中,這種孤獨、感傷的氣息最為濃郁。他早期的小說也具有田園詩風格的抒情氣息,與其中後期的作品有顯著差別。 黑塞的大多數作品主題都緊緊圍繞人對生活的兩極性的認識,是對這一思想的詩化表達。他在1924年寫的散文《療養客》中直抒胸臆道:我要用詩句、用篇章讚美世界的二極性,因為在那火花閃耀的兩極間我看到了生活的燦爛。中國的老子為我們留下不

內容預覽

《荒原狼》是二十世紀著名瑞士籍德裔作家赫爾曼·黑塞(1877—1962)的名著之一,發表於一九二七年六月。小說問世後,先後被譯成近二十種文字,在文學界和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黑塞出生於德國西南部的小城卡爾夫的一個牧師家庭,是在具有濃厚宗教色彩和東方精神的環境中長大的。少年時期,黑塞不堪忍受僵化的經院式教育,中途輟學,先後當過工廠學徒,書店店員。他對文學懷有濃厚的興趣,刻苦自學,並開始寫作,二十世紀初,黑塞陸續發表了《彼得·卡門青特》、《在輪下》、《蓋爾特魯特》等長篇小說,成為知名作家。一九一一年,遊歷印度,翌年回國,遷居瑞士,一九二四年入瑞士籍。黑塞著作甚豐,其中重要的有長篇小說《德米昂》,《席特哈爾他》、《納爾齊斯與戈爾特蒙》和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