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草本威靈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草本威靈仙
t01bd503896a5e36251.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542904&sid=1631092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草本威靈仙

漢語拼音:Cáo Běn Wēi Línɡ Xiān
別名:九蓋草、狼尾巴花、九節草、山鞭草、草玉梅、九輪草、斬龍劍、稈杆升麻、草龍膽、山紅花、二郎箭
性味:味辛、微苦,性寒
功能:具有祛風除濕,清熱解毒的功效
主治:感冒風熱,咽喉腫痛,腮腺炎,風濕痹痛,蟲蛇所傷

草本威靈仙,中藥名。為玄參科植物草本威靈仙Veronicastrum sibiricum(L.)Pennell的根及全草。具有祛風除濕,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感冒風熱,咽喉腫痛,腮腺炎,風濕痹痛,蟲蛇所傷。 [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草本威靈仙

拼音名:Cáo Běn Wēi Línɡ Xiān

別名:九蓋草、狼尾巴花、九節草、山鞭草、草玉梅、九輪草、斬龍劍、稈杆升麻、草龍膽、山紅花、二郎箭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eronicastrum sibiricum (L.) Pen-nell.

出處

本品是從宋代至清代藥用威靈仙品種之一。《本草圖經》在論述威靈仙時說:"今陝西州軍等及河東、河北。京(汴)東、江湖州郡或有之。初生比眾草最先,莖梗如釵股,四棱,葉似柳葉作層,每層六七葉如車輪,有六層至七層者,七月內生花,淺紫或碧白色,作穗似莆台子,亦有似菊花頭者,實青,根稠密多須似谷,每年亦朽敗。"據其所述,參考并州(今山西太原)威靈仙、晉州(今山西臨汾)威靈仙和寧化軍(在今山西寧武縣境)威靈仙圖,

來源

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草本威靈仙的根及全草。

採收和儲藏

夏、秋採收,去淨泥土、雜質,根切片,全草切碎,曬乾。

原形態

草本威靈仙,多年生草本,高80-150cm。根狀莖橫走,長達13cm,節間短,多鬚根。莖直立,圓柱形,不分枝,無毛或略被柔毛。葉4-6枚輪生;無柄;葉片長圓形至寬條形,長8-15cm,寬1.5-4.5cm,先端漸尖,邊緣有三角狀鋸齒,兩面無毛或疏被柔毛。花鄧頂生,長尾狀,各部分無毛;花梗短;花萼5深裂,裂片不等長,前面最長者約為花冠的一半,鑽形;花紅紫色、紫色或淡紫色,長5-7mm,4裂,裂片寬度不等,花冠筒內面被毛;雄蕊2。蒴果卵形,長約3mm,4瓣裂,兩面有溝。種子橢圓形。花期7-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路邊、山坡草地及山坡灌叢內。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陝西省北部、甘肅東部及山東半島。

化學成分

本品含異阿魏酸(isoferulic acid),3,4-二甲氧基桂皮酸(3,4-dimethoxy cinnamic acid),3-O-乙酰齊墩果酸(3-O-acetyloleanolic acid),D-甘露醇(D-mannitol),胡蘿蔔甙(dauco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根中含米內甙(minecoside),梓醇(catalpol),6-O-藜蘆基梓醇酯(6-O-veratryl catalpol ester),桃葉珊瑚甙(aucubin),6-去氧-8-異阿魏酸哈帕甙(6-deoxy-8-isofer-uloyl harpagide),β-谷甾醇-3-O-D-葡萄糖甙(β-sitosteryl 3-O-D-glucoside),菜油甾醇 3-O-D-葡萄糖甙(campesteryl 3-O-D-gluco-side),β-谷甾醇、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甘露醇。種子含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等。

藥理作用

抗炎鎮痛作用

輪葉婆婆納的乙醇提取物具有顯着的抗炎鎮痛作用。經與毛茛科的三種威靈仙比較,其抗炎作用的強度為:輪葉婆婆納>威靈仙>棉團鐵線蓮>東北鐵線蓮;其鎮痛強度為:輪葉婆婆納>棉團鐵線蓮>東北鐵線蓮>威靈仙。經進一步篩選,從中分出並鑑定了6個化合物,藥理實驗結果表明:異阿魏酸具有很強的抗炎鎮痛作用,為抗風濕的主要活性成分。3-O-乙酰齊墩果酸具有抗炎作用。3,4-二甲氧基桂皮酸亦有抗炎鎮痛作用。甘露醇具有鎮痛作用。

毒性

急性毒性試驗表明,輪葉婆婆納乙醇提取物小鼠灌胃給藥的半數致死量為47.75g/kg(可信率11.7%)。

性味

味辛;微苦;性寒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清熱解毒。主感冒風熱;咽喉腫痛;腮腺炎;風濕痹痛;蟲蛇所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複方威靈仙

《綱目》:「威,言其性猛也。靈仙,言其功神也。」本品在宋代至清代曾為威靈仙的品種之一,從清代至近代之威靈仙,多用毛茛科鐵線蓮屬植物,習用已久,難以更改,故稱本品為草本威靈仙以別之。以其能治蛇傷,故別稱斬龍劍。

各家論述

  • 1.《新修本草》:"出商州洛陽縣,九月末至十二月采,陰乾,余月並不堪采。每年傍引,年深轉茂,根苗漸多,經數年亦折敗。"
  • 2.《開寶本草》:"威靈仙,出商州上洛山及華山並平澤,不聞水聲者良。生先於眾草,莖方,數葉相對。花淺紫,根生稠密,歲久益繁。各月丙丁戊己日采,忌茗。"
  • 3.《楓窗小牘》:"威靈仙難得真者,俗醫所用多藁本之細者爾。其驗以味極苦而色紫黑如胡黃連狀,且脆而不韌,折之有細塵起,向明示之,斷處有黑白暈,俗謂有鴝鵒眼。此數者備然後為真。"
  • 4.《救荒本草》:"威靈仙今密縣梁家沖山野有之,苗高一二尺,莖方如釵股,四棱,莖多細茸白毛,葉似柳葉而闊,邊有鋸齒,又似旋覆花葉,其葉作層生,每層六七葉,相對排如車輪樣,有六層至七層者,花淺紫色或碧白色,作穗似蒲台子,亦有似菊花頭者,結實青色,根稠密多項,采葉煠熟,換水浸去苦味,再以水淘淨,油鹽調食。"[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草本威靈仙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草本威靈仙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