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草房子記憶(張承斌)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草房子記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草房子記憶》中國當代作家張承斌的散文。

作品欣賞

草房子記憶

我是一個喜歡懷舊之人,對曾經住過的草房子,很難從記憶里將它們忘掉。

猶記得年少時,一家六口人擠在草房子裡的情形。房子不大,三小間,中間是堂屋,左右兩邊各一個小房間,分別是父母和我們兄妹四人的臥室。土胚牆墩,茅草屋頂,低矮、狹小、陰暗、潮濕。裡面堆滿了雜物,不光有日常生活用品,還兼有農具與燒鍋做飯的柴火,轉個身都感覺特別困難,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犁耙的齒尖咬破腿腳。有幾次,我就因為自己的慌張,腳趾被劃得鮮血淋漓。母親看着心疼不已,責怪起父親來。可父親卻顯得特別無可奈何:不放家裡,又擱在哪兒呢?

冬天,西北風會從牆洞、門縫裡大膽地鑽進來。徹骨的寒冷追攆着我們,撕咬着身體的每一個部位,我們卻無處躲藏。兄妹幾人只好不停地搓手、跺腳,以此取暖。但這種方法所取得的暖卻很有限,因此最小的妹妹常常嚎啕大哭。母親想不出什麼驅寒的好辦法,只好把小妹摟在懷裡,用自己的體溫為她暖身。或是抱着她一直坐在灶門前,利用灰燼的餘熱,溫暖着小妹幾近凍僵的肢體。可是寒冷並不因為我家的貧窮而退卻。夜晚,我們蜷縮在單薄的被褥里,瑟瑟發抖,身體整夜不得回熱。

夏天是我們住在草房子裡最為恐懼和難熬的季節。盛夏時節,天氣複雜多變,雷雨大風頻頻光顧。那時沒有天氣預報,只能憑藉肉眼觀察、判斷。每見天邊雲腳鬆動,烏雲翻滾、四合,父親便慌忙從農田裡跑回家,大聲喊上我們兄妹四人,拿着草繩和水桶、臉盆,給屋頂茅草橫七豎八地拉上草繩子。父親慌張地將繩子的一端拴個小石頭,然後使勁扔過屋頂。繩頭落在房檐下,我們夠着後緊緊地揪住它不放。父親便把繩子的兩端系在門前屋後的大樹上,五花大綁似的將茅屋捆個結實。然後,我們便急急忙忙地從門前池塘里取水,朝檐邊不停地拋灑,以此來壓實茅草,不至於讓它被大風捲走。

等忙完這些,我們身上早已汗透了,褡子緊貼着後背。父親剛松出一口氣,一道閃電劃破了黑暗,哐當一聲,一個炸雷劈將下來,驚天動地,山河欲裂。頓時,狂風大作,暴雨傾盆。我們嚇得趕緊躲進了屋子裡,坐在那四目相對,老半天誰也不敢出聲。屋外,茅草被風捲起,漫天飛舞。我偷眼瞄見父親的神情異常凝重,猜想他一定是在擔心着房子的安危。畢竟,這房子是我們全家唯一的棲身之所,它傾盡了父親的心血。母親用上了家中所有的水桶和臉盆,擺放在屋子的各個角落,張着屋頂上漏下來的雨水。滴滴答答,一首「瓢盆交響曲」 就此演奏開來。

父親後來告訴我,蓋這房子時花完了他一百多元。這錢,是他在上海當兵五年積攢的所有津補貼,平時省吃儉用,從不捨得亂花一分錢。爺爺奶奶死得早,他只能自力更生。

暴雨過後,夜晚來臨,而暑氣並未消退,依舊橫行人間。我們躺在床上,汗流浹背,輾轉難眠。暑熱難當不說,最令人心煩意亂的是蚊蟲的叮咬,渾身瘙癢,身上起了許多紅紅的小疙瘩。隨手使勁一拍,滿掌是血。這樣的夏日夜晚,我們常常徹夜難眠,苦不堪言,只能依靠白天來補足睡眠了。

最令我們難熬的,當是黃昏過後夜幕降臨時分。那會兒,父母還在田地里勞作未歸,他們想趁着晚間天氣涼快多干點兒活,畢竟家裡田地較多,他們的生活負擔非常繁重。彼時,農村並未通電,家裡漆黑一片。想起母親曾經說過我家的房子是建在墳地上的話,再探頭看看屋內,我們就汗毛倒豎。有時,為了把雞鴨趕進籠子裡,或是把衣服收回家,我總是硬着頭皮上。完了之後,就迅速跑出來。弟弟妹妹們更不敢進家門。我領着他們靠在門外,站成一排。我們都不作聲,緊緊地擠在一起,心裡忐忑不安,盼望着父母快快回來。

我八歲時,就學會了坐在灶底幫父母遞柴火。冬天還好,可以取暖。夏天,灶底的空間本身就小,再加上煙熏火燎,熱得人實在受不了。熱倒屬其次,最叫我坐立不安的是,灶底有個通風的牆洞,常會有小動物爬進來。有一次,無意中瞥見洞口有一條又長又粗的白色蛇皮橫在那,我以為是活蛇,嚇得拔腿就跑。後來,每次坐灶底,都特別擔心有蛇游進來蜷縮在柴火堆里,拿柴草餵灶堂時,總小心翼翼,提心弔膽。

當然,草房子裡也有快樂,時常會傳出我和弟弟妹妹們的歡聲笑語。我們打打鬧鬧,蹦蹦跳跳,跳房子,捏泥巴,過家家…… 趁父母幹活不在家,一起偷吃藏在房樑上的炒米糖。我們吃着,笑着,還相約嚴守秘密,誰也不准泄露,否則下次沒的吃。

在草房子裡,我們度過了既痛苦又快樂的童年。後來,我們兄妹都長大成人,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房子,但草房子一直是我們共同的話題和牽掛,它似一根線將我們兄妹四人緊緊地系在一起。每當逢年過節,我們相聚時,總會想起過去,想起草房子,想起我們的年少歲月。我們回憶着,說着,笑着…… 草房子給我們的記憶注入新的活力,它激勵着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進發。

斗轉星移,時代變遷,草房子早已不復存在。在它的原址上,九五年,我家重新蓋起了一座嶄新的二層樓房。但草房子卻永遠活在我們的心目中,它承載着我們的記憶與情感。

如今,我們早已住進了高樓大廈,但關於草房子的記憶,卻永不會磨滅。


[1]

作者簡介

張承斌,安徽蕪湖人,教師,安徽省作協會員,文學陣地堅守者,以碼文字為樂為趣,作品散見於國內外百餘家報刊,偶有獲獎。

參考資料

  1. 移至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