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草堂(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草堂》

作品名稱:《草堂》

創作年代:盛唐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杜甫

《草堂》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以草堂去來始末為線,前半篇追敘成都遭受徐知道叛亂的情況,突出了他為「蠻夷塞成都」而去,為「成都適無虞」而歸的心情,希望嚴武注意國家的治亂,同人心向背,息息相關,千萬不能滿足於眼前的「適無虞」。後半篇從「遣騎問所須」這件小事上,深深意識到問題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再不提出,嚴武個人成敗事小,天下安危事大。因而在痛憤之餘,結撰至思,向嚴武表明了「飲啄愧殘生,食薇不敢餘」的態度,同時,又通過初亂的回憶,提示了若干值得嚴武虛心思考的問題,目的都在促使嚴武的猛省,去其所短,用其所長,把兩川的事情辦好。全詩寓情於敘事之中,在敘述次序上參差錯落前後呼應,變化開闔井然有序。

原文

譯文

寶應元年我離開草堂時,蠻夷正充斥成都城。

而今我返回草堂,正值成都安定無憂之際。

讓我陳述最初叛亂的情況,徐知道叛亂好像是轉眼之間的事情。

因大將被召回朝廷,這伙群小便乘機竊據成都謀反。

並西聯邛州之南的羌兵以虛張聲勢,北斷劍閣要道以抗拒長安王師。

數十個跟隨徐知道作亂的人,雖無官職,卻也占城為王,獨當一面了。

但徐知道手下的人與羌夷頭目各自爭長,互不相讓,並且蕃、漢殊情,以致叛亂後發生內訌。

結果發生了羌夷兵的倒戈,叛亂魁首們彼此互相殘殺。

哪知禍起腋下,徐知道被自己部下所殺。

當時主持正義的人對叛亂這都很憤恨,因為他們使國家的法紀政綱受到了破壞。

徐知道手下的李忠厚輩均擁兵自立,百姓成了各種勢力頭目們所宰割的魚肉。

這伙群小競相作威作福,誰肯為無辜受害的平民辯解呢。

他們還一方面殘害百姓,一方面尋歡作樂。

他們在談笑間濫殺百姓,長街上濺滿了無辜百姓的鮮血。

在他們行刑的地方,甚至風雨之時還可以聽到冤魂的哀嚎聲。

被殺害之人留下的妻子、馬匹為賊徒占有,這些遺孀甚至馬匹還要含着內心的悲痛供其取樂。

國家法紀何在?實在令人不甚嘆息!

我只得奔走於梓、閬之間,三年中都想離蜀而去東吳。

由於那裡也有戰亂,結果竟難以成行。

我不忍捨棄這間花草堂,回來要除雜草雜木,重整庭院和藥欄。

入門見四顆小松樹尚在,我漫步於萬竿疏竹之中。

往日養的家犬喜我久別乍歸,它常情熱的低回在我的身旁。

大官嚴武喜我久別乍歸,就遣人騎馬來問我需要什麼東西。

城郭間的鄰人喜我久別乍歸,他們來探視、問候我的人,簡直擠滿了整個村墟。

天下尚不得安寧的今天,當兵的都勝過迂腐的書生。

在這動盪不安的戰亂年代裡,何處可安置我這個老頭呢?

我真的成了多餘的人,所幸的是還算活了下來。

我既無用於世,在此餘生里一飲一啄已感到慚愧,所以甘於清苦生活,不敢有所奢求。 [2]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集》傳世。因在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從八品小官)。入蜀後曾在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大曆五年(770) 公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夏四月,避臧亂入衡州。欲入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泊方田驛。秋,舟下荊楚,竟以寓卒,旅殯岳陽。[3]


參考資料

  1. 草堂, 詩詞名句網,
  2. 草堂, 古詩文網,
  3. 杜甫簡介與生平, 華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