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荀子為何被稱為「儒家別宗」?

荀子為何被目為「儒家別宗」,中國文化故事。[1]

原圖鏈接三人成虎

目錄

故事內容 

在先秦儒學大家中,除了孔子孟子以外,荀子的地位應該說是無與倫比的。孔子死後,儒分為八,荀學、孟學號為顯學。漢代的大史學家司馬遷作《史記》,也將孟子與荀子合傳,這表明二者在儒學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繼承孔子的同時,荀子又批判和改造了正統的儒家思想。尤其對孟子一派,荀子持明顯的反對和批判態度,他把孟子稱為「俗儒」,自己則以「大儒」自命,在儒家學派之中別立一宗。在堅持儒家立場的前提下,又批判地吸收了道、墨等家的思想要素,建立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思想體系。

荀子名況,當時的人們稱他為荀卿、孫卿。戰國末年趙國人。荀子生活的時代,社會劇烈動盪,戰國七雄爭城奪地,戰爭連年不斷。為了擴大政治影響,當時齊國的威王、宣王廣招天下的賢士,使他們聚居於齊國的稷下學宮,給他們提供了優厚的俸祿,尊他們為「上大夫」,讓他們着書立說,但不問政事。到齊閔王時期,稷下學士更盛,最多時達到上萬人。這時,荀子也來到了稷下遊學。

齊國此時比較強盛,荀子企圖說服齊國的當權者,在齊國實行王道政治,爭取天下統一。他希望齊國君臣能夠選賢任能,重用儒生,如果是這樣,就會不論君臣上下,無論哪個階層,都會行義施仁,天下的人們,其行為都合乎「義」的要求,「賢士願相國之朝,能士願相國之官,好利之民莫不願以齊為歸,是一天下也」。荀子還具體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指出「巨楚縣吾前,大燕[圖片]吾後,勁魏鈎吾右」,大敵當前,必須奮發實行王道,否則,國家的安全就會受到威脅。但是,他的忠告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在齊國期間,荀子曾經一度到楚國,但在楚國住的時間並不太久。回到齊國後,仍然在稷下學宮,而且成為地位很高的人,史稱他「最為老師」。荀子多次在稷下學宮主講,三次被推為祭酒,成為「列大夫」的領袖。後來,有人向齊襄王說了荀子的壞話,荀子只好再次離開齊國投奔楚國。在楚國期間,荀子與着名的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結交,被任命為蘭陵(今山東蘭陵縣)令。

以後,荀子又到了秦國,他對秦國的清明政治和淳樸民風大加讚賞,對秦國統一天下抱有很大希望。他會見了秦昭王和宰相范睢,陳述了自己對當時局勢的看法。他向秦王建議重用儒生,實行仁治,逐漸使秦昭王認識到「儒者法先王,隆禮儀,謹乎臣子而致貴其上」的道理。荀子還對秦昭王說:「其為人上也,廣大矣!志意定乎內,禮節修乎朝,法則、度量正乎官,忠、信、愛、利形乎下。形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不為也。」荀子隆禮、尊君、愛民、實行王道的立場,博得了秦昭王的讚賞。

荀子在秦國遊說後還到過趙國,與趙國的臨武君在趙孝成王面前議論過兵法。荀子認為戰爭決定於民心的向背,所以,在用兵方面最為重要的在於善於爭取人民的支持,仁義之師,所向無敵,即所謂「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

不久,楚國的春申君等人又想起了荀子,認為荀子為「天下賢人」,他到了哪裡,哪裡就會得到安定。於是,荀子又被勸說回到了楚國。荀子回來後,仍為蘭陵令。後來,春申君被李園刺死,荀子也因此失官。荀子就住在蘭陵家中,專心研究學問,着書數萬言,死後就埋葬在蘭陵。

荀子有一些有名的弟子,李斯便是其中的一位。李斯跟隨荀子學成「帝王之術」後,覺得楚王不值得事奉,而其他國家都弱小,沒有能夠建立功勳的地方,便打算到秦國去遊說秦王。但荀子不滿意李斯只注重以法術與權謀來治理國家,認為應當重視仁義,所以師徒二人曾有爭議。荀子對李斯只注重實力與權謀的法家主張持反對態度,認為這是本末倒置。

荀子重視民眾的力量,他的重民主張乃是基於他對人民群眾力量的認識。荀子把君民關係看成是舟與水的關係,認為「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所以為人君者,要想使得天下安寧,最要緊的就是要「平政愛民」。人們結合起來,其力量是無窮的。荀子有一個着名的說法:「(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荀子雖然「隆禮」,但他同時也重視刑罰,這是荀子與孔孟等正統儒家有所區別的一個重要特點。荀子批判地繼承了儒家的「禮治」思想,也吸收了法家的一些思想,形成了後來儒家八派中孫氏之儒的思想特徵。荀子希望「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的社會秩序,為維護這種秩序,在注重禮義教化的同時,還要注重法治。

在當時多數人敬天事神的情況下,荀子反對天命鬼神,認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只是自然存在的物質,不能控制萬物,也不能主宰人類。相反,人的力量卻可以征服天。這種思想是積極向上的。

在人性論方面,荀子與孟子正好相反,孟子主張人性善,荀子則主張人性惡。荀子認為人生下來就具有各種欲望,「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這也是導致社會秩序紊亂的原因。所以,人應該學習禮義,聖人、君主「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這正是荀子思想體系的特點。(文/楊朝明)

視頻 

中華歷史文化名人:戰國末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荀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