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茶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茶托,也稱茶托子盞盤、盞台、茶舟、茶船、茶襯,與茶盞合用,承於其下,以穩固茶盞,收集溢出的茶湯,並避免高溫茶湯燙手,合稱托盞或盞托,也是蓋碗的組成部分。類似的器形在東亞傳統的酒器和食器中也有出現。

起源於中國,後傳入東亞其他地區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傳入歐洲後演變成茶杯碟。

起源

傳說茶托始見於唐代,唐 李匡乂《資暇錄》記載,建中蜀相崔寧之女,她為了避免茶杯燙手,就用碟子盛載茶杯。但喝的時候杯子會傾側,於是以蠟在碟子中央弄成環形固定杯子,之後再命工匠以漆環代替蠟環。崔寧看到覺得不錯,就命名為茶托子,並流傳於世。宋代程大昌的《演繁露》中也有同樣記載。

而實際上茶托出現的時間早於唐代。盛載杯子的托子最遲在漢代已出現,當時尚未有專門的茶具,食具往往兼作飲具,亦不會仔細區分茶具和酒具。當時已有人以托子盛載觴。而專用作茶具的茶托則不會晚於南北朝。江西省吉安縣長塘鄉的南朝齊永明十一年(493年)墓葬就出土一件青瓷茶托,而江西南昌市郊,福建省福州南嶼、閩侯、建甌等地的南朝墓中也有同類茶托出土。甚至有考古學家認為,晉朝時已有專門的茶托[1]

發展及傳播

唐代陸羽的《茶經》雖然尚未把茶托列為茶器之一,但當時人飲茶使用茶托已很常見。到了宋代,飲茶風氣大盛,出現了不少茶托。宋代青瓷文物就有不少為盞托。

日本

日本在鎌倉時代僧人至中國宋朝求法,多在浙江臨安縣境的天目山內寺院修行。歸國時帶回寺院內學習到點茶法和茶器,包括黑釉茶碗和茶托。由於黑釉茶碗是從天目山帶來,故日本人稱之為天目茶碗,而盛載天目茶碗的茶托則稱為天目台。這種形制的茶托一直用於日本茶道中點茶道的部分流派。到了江戶時代,南明福建福清的萬福寺僧人隱元隆琦受邀至長崎興福寺出任住持,並把明代流行的泡茶法帶到日本,為煎茶道的濫觴。而泡茶所用包括明式茶托在內的茶具也隨之傳到日本,成為煎茶道的茶具之一[2]

朝鮮

朝鮮高麗時代從中國宋朝傳入點茶法,同時傳入包括茶托在內的宋式茶具,後來高麗自行製作茶托及茶盞,作為日常飲茶以及以宋代點茶法為基礎發展而成的茶禮末茶茶具。當時有不少以高麗青瓷製作的茶托。到朝鮮王朝,茶托又受到明式和清式茶托的影響,出現不同的形制。

越南

越南在李朝時由中國宋朝傳入點茶法,為越南茶道之濫觴,亦同時傳入宋式茶具,包括茶托。此後歷代的越南茶托皆深受中國影響。

琉球

琉球國在第一尚氏王朝時期由明代移民閩人三十六姓傳入的泡茶法,至第二尚氏王朝初期,琉球茶道仍深受中國茶文化影響,茶托的形制亦然。後來琉球人又學習日本抹茶道,同時傳入日式天目台。

視頻

茶托 相關視頻

m0781amx4vg
匠人之全手工製做紫銅茶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