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茶山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茶山鎮隸屬廣東省東莞市,鎮中心位置東經113°87′56″,北緯23°08′24″;位於東莞市中北部,西靠東莞市區,東接石排鎮橫瀝鎮,南鄰東坑鎮、寮步鎮,北與石龍鎮接壤。是東莞市中心組團。

茶山鎮總面積45.4平方公里,轄16個村和2個社區。159100人(2017年)。2018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7億元。

茶山鎮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據《茶山鄉志》載,梁武帝時(公元502—519年)鄉人創建雁塔寺,僧人沿山種茶,茶山之名由此而起,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茶山先後湧現出抗元英雄葉永清、理學家林光、兩廣提督謝遇奇等傑出人物。茶山境內現有南社明清古村落、東嶽廟、麥屋古村等文化古蹟。2017年11月,茶山鎮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2019年10月,茶山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1]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確認茶山鎮為2019年國家衛生鄉鎮。

中文名: 茶山鎮

外文名: Chashan Town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廣東東莞

地理位置: 東莞市中北部

面 積: 45.4 km²

下轄地區: 上元村、茶山村等16個村和2個社區

政府駐地: 茶山圩社區

電話區號: 0769

郵政區碼: 5230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59100人(2017年)

著名景點: 南社古村落、東嶽廟、麥屋古村

火車站: 東莞火車站

車牌代碼: 粵S

地區生產總值: 137億元(2018年)

建置沿革

茶山歷史悠久,《東莞縣誌》、《茶山鄉志》,均謂於梁武帝時(503年—515年),僧人建雁塔寺於鐵爐嶺,沿山種茶而得名。

元代前,茶山隸屬文順鄉,屬京山司管轄,未立寨。

明朝天順五年(1461年),茶山立寨。

明清時期,茶山隸屬文順鄉,歸京山司管轄。

民國二十年(1931年),以縣為單位,推行地方自治。當時東莞縣分為十一個區,茶山屬第六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茶山屬半淪陷區。當時日偽辦公地點設在京山的帝相廟(大帝廟),日偽鄉一級的政權機構稱「維持會」,首要人物稱「維持會長」。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日寇投降,全縣將十一個區裁併為六個區,茶山屬第二區(石龍)所轄為茶山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茶山屬第五區,茶山鄉管轄二十九個村。

1953年,茶山轉屬第二區。

1654年6月30日,第二區茶山改為鄉級鎮。

1957年12月26日,成立大鄉,廢除區制和鄉級鎮制。

1958年10月6日,成立石龍人民公社,茶山屬其管轄。

1959年6月29日,從石龍公社劃出茶山、另行單獨成立茶山人民公社。

1968年,茶山公社在文革期間,改稱為茶山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2年7月,茶山公社改名為茶山區公所。

1987年,茶山區公所改名為茶山鎮人民政府,轄(除西湖外)原有各鄉。

行政區劃

2014年,茶山鎮轄16個村和2個社區。分別為:茶山圩社區、茶溪社區2個社區;上元村、茶山村、下朗村、橫江村、盧邊村、寒溪水村、增埗村、南社村、塘角村、京山村、博頭村、沖美村、粟邊村、劉黃村、孫屋村、超朗村等16個村。政府駐茶山圩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茶山鎮位於東莞市中北部,鎮中心位置東經113°87′56″,北緯23°08′24″;座落於東江支流寒溪河畔,西靠東莞市區,東接石排鎮、橫瀝鎮,南鄰東坑鎮、寮步鎮,北與石龍鎮接壤。總面積13.83平方千米(2017年)。

地形地貌

茶山鎮全境東西寬,南北窄,呈「凸」字形狀。東西相距11.3公里,南北相距7.4公里,全區丘陵起伏,南北為河道(寒溪河、南畲蒗),為埔田,中橫連綿山丘為旱地,山丘之間為坑田,地勢東北高而西南低。茶山山脈分成兩線:

京山線——由老黃旗山分出一支向東北行,經莞城、峽口而入京山蟾蜍嶺。再別出一支東北行為九梅嶺,岐為三支,其一南行至橫江村左右諸山止。其二東北行為賣粥寮山,又東行為南社村諸山,又東南行為諸嶺,而至龍頭村諸山。其三從賣粥寮山別出一支東南行為象嶺,折而西南行為茶山附圩諸山。又從南社村諸山中別出一支,南行至員頭山一帶諸山,再折而西南行至上元村旁之五點梅花(石場)止。此線屬東南耒脈,西北走向,再而別出散衍,連綿起伏如漁翁撒網狀。

增步線——遠從蓮花山(筆架山)分出一支,向東北行為牛屎坳山,歷數山而為桂子嶺入寮步新圩諸山,又西北行入為狗門嶺,折而北行至寒溪水村諸山,又西北行入增步諸山止。此線屬東南耒脈,西北走向。

氣候

茶山鎮地處亞熱帶,毗鄰南海,常受海洋性氣候的影響,春夏多雨,夏秋間常有颱風及乾旱現象,冬季受北方寒潮侵襲,間有霜凍,但時間不長,年中氣溫,最高為38.1℃,最低為4℃,平均溫度為21.9℃。四季分吹季候風,最大颱風為11—12級。全年平均濕度為77.9%,年平均雨量為1600—1700毫米,最大雨量為3300毫米,最少降雨量為950毫米,年中以春夏為雨季,以秋冬為旱季。

水文

茶山水系,於宋代原屬東江河帶,江從福隆村入口,經龍頭折來茶山而入東莞運河或出東江峽外主流,再南流虎門兩水匯合而出珠江口。史載宋元佑二年(1087)邑宰李於福隆築堤阻之,從此東江改道,茶山屬內河地帶。茶山現屬內河寒溪水流域,源出企石與常平兩處上游,匯集經橫瀝、神山、大圳埔會合寮步與龍頭蒗內諸水,經石步、員頭山、寒溪水、茶山大橋、出橫江埔之青鶴灣口,與溫塘上游之黃沙水而西流出峽。年中最大流量為400立方/秒,平均流量為120立方/秒,純屬泥流沙中之混濁水質。

另外,南畲蒗水在茶山之北部,舊稱為石岡水,本無源頭,只屬兩邊諸山流聚之積水區,自東北之石排鎮內流入蒗內、經南社、塘角、涌尾、堂頭而出東江。

土壤

茶山鎮土壤分類為河流沖積、谷底沖積、潮砂泥田、碳質黑泥田、冷底田、泥炭田、深砂地、黃菘土地、半砂泥、潮砂土等。

自然資源

茶山鎮有運行中的排澇站30座,建設中排澇站5座,主要分布在鎮內寒溪河兩岸及黃沙河右岸。東莞生態園濕地公園水域面積為342.7公頃。

人口民族

茶山鎮主體民族為漢族,2014年,常住人口約15.7萬人,其中本地戶籍人口4.54萬人。

視頻

最美明信片:謝煥標 東莞市茶山鎮南社古村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