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茅根 |
中文名:茅根 拉丁學名:Perotis indica (L.) Kuntze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亞 科:畫眉草亞科 族:茅根族 屬:茅根屬 |
茅根(學名:Perotis indica (L.) Kuntze)是禾本科茅根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20-80厘米。根壯莖白色,橫走於地下,密集,節部生有鱗片,先端尖有甜味。性味:甘、寒。杆叢生,直立,單葉互生,集於基部,老時基部常有破碎呈纖維狀的葉鞘。葉片扁平,條行或條狀披針形,夏季開花,圓錐花序圓柱狀。花銀白色,分枝密集,小穗長3-4毫米,具柄。穎果橢圓形,暗褐色。被白色長柔毛。 [1]
茅根形態特徵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鬚根細而柔韌。稈叢生,基部稍傾斜或臥伏,高20-30厘米。葉鞘無毛,基部者常跨覆,上部者稍短於節間;葉舌膜質,長不及0.5毫米;葉片披針形,質地稍硬,扁平或邊緣內卷,長2-4厘米,寬2-5毫米,頂端尖,基部最寬,微呈心形而抱莖,無毛,或僅邊緣疏生纖毛。
穗形總狀花序直立,長5-10厘米,穗軸具縱溝,小穗脫落後小穗柄宿存於主軸上;小穗(不連芒)長2-2.5毫米,基部具0.2-0.3毫米的基盤;穎披針形,頂端鈍或尖,被細小散生的柔毛,中部具1脈,自頂端延伸成1-2厘米的細芒;
外稃透明膜質,具1脈,長約1毫米,內稃略短於外稃,具不明顯的2脈;花葯淡黃色,長約0.6毫米,花柱2,柱頭帚狀。穎果細柱形,棕褐色,長約1.8毫米。花果期夏秋季。
茅根生長環境
生於平原溪邊、岸旁濕潤草地中。
茅根分布範圍
茅根 產台灣、廣東、海南;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緬甸、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模式標本采自印度南部。
茅根主要價值
茅根 白茅出自(《本草經集注》),又名:白茅菅(陶弘景),絲茅(《綱目》),萬根草(《鐵嶺縣誌》),茅草。多年生草本。根莖密生鱗片。稈叢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3節,節上有長4~10毫米的柔毛。
葉多叢集基部;葉鞘無毛,或上部及邊緣和鞘口具纖毛,老時基部或破碎呈纖維狀;葉舌干膜質,鈍頭,長約1毫米;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根生葉長,幾與植株相等,莖生葉較短。
圓錐花序柱狀,長5~20厘米,寬1.5~3厘米,分枝短縮密集;小穗披針形或長圓形,長3~4毫米,基部密生長10~15毫米之絲狀柔毛,具長短不等的小穗柄;兩穎相等或第一穎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質外,余均膜質,邊緣具纖毛,背面疏生絲狀柔毛,第一穎較狹,具3~4脈,第二穎較寬,具4~6脈;第一外稃卵狀長圓形,長約1.5毫米,先端鈍,內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針形,長1.2毫米,先端尖,兩側略呈細齒狀;內稃長約1.2毫米,寬約1.5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鈍劃、不同的數齒;雄蕊2,花葯黃色,長約3毫米;柱頭2枚,深紫色。穎果。花期夏、秋季。
一年生。稈基部平臥或斜升;高20-40厘米。葉舌短,膜質或裂成纖毛狀;葉片披針形,較硬,寬1.5-4毫米,邊緣下部具硬刺毛,基部心形抱莖。穗形總狀花序直立,長5-10厘米,穗軸具溝;小穗條形,單生,幾無柄,長(3)4-5毫米(芒除外),含兩性小花一朵,成熟後向外開展;穎狹條形,具1脈,頂端延伸成長1-2厘米的細芒;內外稃均膜質,透明,微小。 分布於河北、河南、福建、廣東(海南)、雲南;熱帶亞洲和非洲都有。生於較乾燥的沙土地上。
藥材是乾燥的根莖,呈細長圓柱形,有時分枝,長短不一,通常長30~60厘米,直徑約1.5毫米,表面乳白色或黃白色,有淺棕黃色、微隆起的節;節距約3厘米。質輕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中心黃白色,並有一小孔,外圈色白,充實,或有無數空隙如車輪狀,外圈與中心極易剝離。氣微,味微甘。以粗肥、色白、無鬚根、味甜者為佳。
茅根藥理作用
1、利尿作用:白茅根煎劑和水浸劑灌服,對正常家兔有利尿作用,給藥5-10天,利尿作用最為明顯,20天左右即不明顯。但所用劑量特別是動物進水量均不清楚,又無對照組,尚需進一步研究。也有人認為白茅根的利尿作用與其所含的豐富鉀鹽有關。
2、止血作用:白茅根粉能明顯縮短兔血漿的復鈣時間。但白茅根含鈣較多,可能干擾實驗結果。白茅根粉撒於犬或兔的股動脈出血處,壓迫1-2分鐘,有止血作用。臨床用白茅根治療鼻衄。
3、抗菌作用:白茅根煎劑在試管內對福氏及宋內氏痢疾桿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對志賀氏及舒氏痢疾桿菌卻無作用。
4、對心肌86Rb攝取量的影響:白茅根水醇綜合提取物胙腔注射可使小鼠心肌對86Rb的攝取量增加。
5、其他作用:白茅根所含的薏苡素對骨骼肌的收縮及代謝有抑制作用。此外還有鎮靜、解熱鎮痛等作用。也有報道,白茅根無解熱作用。茅根甘寒,歸肺、胃、膀胱經。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清肺胃熱的功效。可以用於胃中煩熱不適、噁心、肺熱咳喘、心中煩躁、口苦、口渴、牙齦出血等,其清熱利濕解毒作用較緩和,除濕熱體質之人外,也適合普通人群在夏季桑拿天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