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里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范里鎮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東部,鎮政府駐地後峪村,距縣城17.5公里。全鎮總面積311.62平方千米,下轄34個行政村,總人口3.7萬人,常住人口35360人(2017年),共有5個民族,以漢族為主,鎮為盧氏縣第一區域面積大鎮和人口大鎮。[1]
歷史沿革
據清乾隆.光緒版《重修盧氏縣誌》記載,戰國時越大夫范蠡扶越滅吳,功成後隱退,泛舟遊歷名山大川時,曾在此居住經商,因而得名「范蠡」,建國後人們為了便於書寫,漸寫成「范里」。
1952年設范里中心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338.5平方千米,人口3.6萬,轄范里、新莊、澗底、留村、骨垛溝、骨垛、楊家岔、後峪、陽坡根、劉家嶺、王灣、車道溝、三門、三門嶺、乾溝窯、王窯、楸樹嶺、何窯、白玉溝、碾子溝、馬跑泉、小嶺壕、南蘇、東寨、苗村、大原、東嶺、大峪、前窯、廟子、陽坪、柳泉、南溝、柏坡、孟窯、清澗、關道、窯上、蔡家、里舖、南莊、北莊、西莊、馮家嶺、樓房45個行政村。2000年,報經省人民政府批准,范里鄉撤鄉設鎮。范里鎮轄范里、新莊、澗底、留村、骨垛溝、骨垛、楊家岔、苗村、東寨、南蘇、澗東、大原、廟子、前窯、大峪、陽平、南溝、柳泉、三門、乾溝、王窯、楸樹嶺、三門嶺、白王溝、碾子溝、馬跑泉、小嶺壕、何窯、後峪、陽坡根、車道溝、劉家嶺、王灣、里舖、馮家嶺、南莊、廟坪、西莊、樓房、孟窯、清澗、柏坡、蔡家骨垛、東嶺、窯上、關道46個村委會,367個村民小組,行政區域與設鎮前的鄉相同,未調整變更。2018年,全縣行政村合併調整,全鎮共轄34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轄34個行政村:後峪村、澗底村、留村村、骨垛村、骨垛溝村、楊家岔村、新莊村、劉家嶺村、陽坡根村、王灣村、苗村村、東寨村、大原村、南蘇村、廟子村、前窯村、南溝村、大峪村、陽坪村、柳泉村、廟坪村、南莊村、里舖村、馮家嶺村、窯上村、柏坡村、孟窯村村、乾溝窯村、三門村、白玉溝村、碾子溝村、小嶺壕村、何窯村、范里村,366個村民小組,378個自然村,1個自然鎮。[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范里鎮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東部,西北與官道口鎮接壤,東北與洛寧縣故縣鎮、下峪鄉為鄰,東與欒川縣白土鎮接壤,西和西南分別與東明鎮、文峪鄉相連,總面積311.6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范里鎮居盧氏盆地最東端,洛河經范里穿山河口峽谷出縣境;海拔1869.3米的象君山矗立於范里鎮東邊,形成東.南.北三面環山,西面迎河,中間低洼的淺盆地狀。東境有向君山、三不管疙瘩塔界嶺等山與洛寧、欒川二縣分界,山勢磅礴,耕地較少,林坡較多,成為林牧業基地,洛河北折北部有山與官道口鎮分界,往南漸低,形成了以柏坡村為主的深山丘陵地區,為畜牧業發展為主的糧牧基地。
洛河北折後,形成以里舖為中心,與廟坪、西莊、南莊、馮家嶺連成一片的黃土塬,為范里中部的主要糧食產區;澗底、留村等九個行政村沿洛河邊,但由於故縣水庫蓄水,耕地被淹沒,預留耕地較少,但土地肥沃,農作物一年兩熱,它是范里鎮以薯業、蔬菜發展為主的基地,此地居范里鎮中部;東南境有與文峪鄉的分水嶺為介;范里河從此處小嶺壕村發源,向西北流入洛河,全長32公里,年平均徑流量0.8立方米/秒,河兩邊分布大部分村莊,有耕地3700餘畝,森林茂盛,形成了淺山區,這便是食用菌、林果業基地 。 氣候條件
范里鎮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較縣城低,年平均氣溫12.3℃,無霜期為175天左右,年降水量500~600mm,年多發展自然災害,以旱災、暴雨、冰雹為主。
自然資源
全鎮土地資源優勢明顯,現有耕地110000餘畝,可用於生態農業綠色產業開發的土地近200萬畝。礦產資源豐富,以金、銀、鉛、銅、鋅、鐵等金屬礦產和葉臘石等石料資源為主,曾發現河南最大的天然金塊,重達964.5克。[3]
交通建設
范里鎮交通建設全面鋪開,公路原有三橫三縱的交通網變為四橫四縱新的交通網,並且浩吉鐵路經過范里段20公里,建設重載鐵路單鋼拱洛河山河口大橋一座,屬我國首座重載鐵路單管拱橋;橫有石范公路,范白公路及范澗公路,文峪澗西至新莊至樓房315省道,縱有東溝至陽坪至骨垛旅遊公里,柏坡至澗底的旅遊公路,里舖至新莊,澗底至官道口新坪旅遊公路,目前有兩條道路直通縣城班車,每天發車80餘次往來於縣鄉公路上,客流量達3000餘人次。
社會事業
范里鎮民生事業發展迅猛。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易地搬遷建成范里中原社區、濱河小區、糧苑小區搬遷600餘戶2500餘人,安置貧困人口298戶966人,新莊、骨垛溝中新農村安置點已搬遷入住。
旅遊資源
旅遊業剛剛在范里起步,山河口大橋神禹導洛處、山河口峽谷、土地嶺韓愈公祠等風景區,新建新莊休閒垂釣旅遊攝影基地、碾子溝拓展訓練基地、西莊生態農業觀光基地、范蠡商聖特色小鎮正在打造,年吸引20萬餘名異地遊客來此處參觀遊覽。
產業發展
范里鎮以脫貧攻堅統攬全局,着力促進產業發展,着力調優調強農業產業結構,形成了「煙、菌、藥、牧、果、菜、魚、游」等主打特色產業農業格局。穩定煙葉1.2萬畝,形成以楸樹嶺、劉家嶺、柳泉村等為主的優質烘烤煙葉基地;在後峪村建設食用菌產業基地;建成了柏坡萬畝連翹十里長廊;何窯盧氏雞生態養殖和廟子生態豬養殖帶動畜牧業發展;以大原、里舖為主的萬畝核桃基地,帶動南莊、范里、澗底3個千畝核桃基地建成,在三門、王窯、楸樹嶺發展玉露香梨1200畝;以南蘇村、苗村、骨垛、為主的蔬菜基地建成;碾子溝三文魚、鱘魚養殖初見規模等特色養殖大大增加了農業收入,東溝紅薯粉條和范里核桃暢銷中原,范里特色美食小崔滷肉、杜林魚莊遠近聞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