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瑞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范瑞祥 | |
---|---|
火箭總設計師 |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科研工作者 |
范瑞祥,1991年,風華正茂的范瑞祥步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大門,開始航天人生。2004年,39歲的他,成為火箭總設計師。 39歲之前的他,用自己13年的青春歲月,在鑄箭路上磨鍊成長,39歲之後的他,繼續為祖國的航天事業燃燒全部的赤誠人生。他就是長征二號丙系列火箭第四任總設計師範瑞祥,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1]。 2017年5月,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2]。
人物簡介
范瑞祥,現任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員。曾任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和某型號副總設計師、總設計師[3]。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獲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4]、全國創新爭先獎章。
挑重擔
時間倒流回20世紀90年代初,那時候的范瑞祥還是個剛剛來到總體設計部1年多的小伙子。博士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的他,聰敏好學,一邊踏踏實實地干着自己的本職工作,一邊天天多學多問,孜孜不倦地學習着各種業務知識。短短1年半的時間,他已經從一個初出茅廬,擁有雄厚理論知識的博士生,歷練成為一名年輕的技術骨幹。顯著的工作成績和勤奮踏實的工作作風使他很快闖入了領導的視野,於是,機遇順理成章地降落在他的身上。
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剛剛上馬,總體設計部的領導決定任用范瑞祥從事長征二號F火箭逃逸系統結構的研製。長征二號F火箭的逃逸系統是在火箭發生災難性緊急故障的時候,在千鈞一髮之際,將載有航天員的飛船帶離故障火箭,以確保航天員生命安全的一個火箭系統。它的研製是在我國運載火箭歷史上首次開展的工作,技術難度大,儲備少。逃逸系統結構研製對范瑞祥和他的同事來說非常陌生,連許多經驗豐富的老同志都沒有接觸過。為了儘快設計出技術先進而又安全可靠的逃逸系統,他與負責總體設計的同事一起查資料,翻數據,做方案論證,並赴俄羅斯的航天機構進行學習和交流,認真傾聽俄羅斯老專家的講座,了解俄羅斯成熟的載人航天經驗。回國以後,他和同事們根據俄羅斯老專家的經驗,結合自己的方案論證,開始了原理性的探索。工程研製過程中,許多關鍵技術讓范瑞祥和他的同事們絞盡腦汁,刻苦鑽研。逃逸系統里眾多機構和受力複雜的結構,如上下支撐機構、柵格翼及其釋放機構、整流罩縱向解鎖機構等,技術要求高,難度大,令他們費盡心血。功夫不負有心人,從1992年到1998年,整整6年的時間,在范瑞祥和同事們的努力下,逃逸系統結構的研製獲得成功。
1998年的金秋,當逃逸飛行器成功地帶着飛船返回艙完成各項動作,飛船返回艙在巨大降落傘的拉拽中緩慢平穩地降落在大漠戈壁的安全地帶時,逃逸飛行器零高度逃逸救生試驗獲得圓滿成功。范瑞祥和他的同事們為航天員的生命安全編織出一張美麗的救生網。成就猶如彩虹般絢麗多彩,然而成就背後的艱辛卻很少有人知曉。
記得還是在逃逸系統結構初樣設計出圖的時候,范瑞祥和同事們常常加班加點,連續幾個月,晚上都工作到凌晨兩三點鐘。而當產品生產進入最關鍵的時刻,范瑞祥開始通宵達旦地工作在生產和試驗現場。那是在火箭總裝廠組裝整流罩結構的時候,他往往是晚上到車間裡去,干整整一個通宵,第二天一早出來,與同事們一起簡單吃點早點,又匆匆把產品送到北京航天強度環境研究所,進行各種試驗。很難想象,當大多數人沉浸在甜美的夢鄉時,他們卻幹得熱火朝天,大汗淋漓。無數個不眠之夜,他們披星戴月,促生產、搶進度;無數個鳥鳴如洗的清晨,他們迎着噴薄而出的朝陽,修改圖紙、現場處理各種生產問題、做試驗。范瑞祥和他帶領的結構研製小組負責研製的逃逸系統結構在逃逸系統里是最關鍵的部分之一,需要做大量的大型試驗,如各種機構的原理和可靠性試驗,機構的運動試驗,整流罩的分離試驗,柵格翼的展開試驗……試驗地點從北京到哈爾濱,再到湖北襄樊,於是,出差成了家常便飯。超負荷的工作,使范瑞祥如一個上滿了弦的發條,馬不停蹄地在研製、生產、試驗之中奔波。一串串數據、一份份文件、一張張圖紙,時間就在夜以繼日的奮鬥中流過,成功也在默默無聞的奉獻中醞釀。付出終有回報,踏遍荊棘後,范瑞祥和他帶領的團隊迎來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一個又一個試驗均順利通過。
與火箭一起成長
2003年12月30日3點06分,長征二號丙/SM火箭準時點火,頃刻,排山倒海般的隆隆巨響震撼了大地,巨大的火箭拔地而起,扶搖直上,直刺藍天。十幾秒鐘後,火箭開始轉彎,尾部的火舌此刻變成一條白色的軌跡,往東南方向的天空飛去……指揮大廳里安靜到可以聽到呼吸的聲音,當指揮員宣布:"星箭分離,衛星準確入軌"時,大廳里頓時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這時,一位微笑着的年輕人的眼裡微微泛着淚光。這個年輕人,就是范瑞祥,此時,他作為長征二號丙火箭副總師剛剛滿兩年。
到此時為止,長征二號丙系列火箭連續發射成功22次,是我國發射次數最多的運載火箭,也是發射成功率最高的運載火箭之一,更是迄今為止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榮獲"金牌火箭"稱號的運載火箭。2001年11月,范瑞祥被任命為長征二號丙火箭和另一型號的副總設計師,加盟到長征二號丙火箭這支具有光榮歷史和優良傳統的研製隊伍中。剛來到長征二號丙火箭型號研製隊伍後,正值長征二號丙火箭發射空間探測雙星和發射返回式試驗衛星的研製工作進入方案設計階段,同時另一型號剛剛被批覆立項。在一部總體室和其他專業室新老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范瑞祥一邊努力學習火箭總體設計技術,一邊積極組織開展長征二號丙火箭和另一型號方案及初樣設計工作。為了儘快熟悉和掌握火箭總體的組織領導工作,白天上班時他的主要精力放在處理日常的型號工作和事務上,晚上獨自加班學習有關火箭總體及分系統的專業知識。
在平時的工作中,范瑞祥非常尊重老同志和老專家,技術上充分發揚民主,注意傾聽和接受設計人員的意見和建議。由於衛星狀態的不同,長征二號丙/SM火箭需要研製一個全新自旋穩定的固體上面級。在型號兩總的領導下,范瑞祥組織一部有關專家對上面級技術方案反覆進行了認真的研究,逐步解決了每一個技術關鍵和難題。首先是按研究院計劃完成了上面級結構的模裝和方案轉初樣設計工作,其後相繼完成了上面級初樣總體設計、分系統設計出圖、初樣大型地面試驗大綱和任務書等工作。與此同時,為吃透技術、確保發射成功,他又對火箭關鍵系統及時組織開展了詳細的覆核復算工作。
2003年春天,在長征二號丙火箭地面試驗過程中,相繼出現了二級安溢活門共振鳴叫及星箭包帶鎖緊裝置中V形卡塊斷裂問題。這兩個問題的出現,不僅影響長征二號丙火箭自身的研製進度,更為急迫的是影響到長征三號甲火箭和長征二號F火箭在發射場的工作。在范瑞祥的組織和帶領下,在一部二室和三室有關設計人員和兄弟單位的密切配合下,經過大量充分的試驗和分析計算,終於使這兩個問題的機理清楚,故障得以復現。歸零工作受到型號兩總和上級領導的好評。
2003年9月份,應衛星方的要求,長征二號丙火箭發射返回式試驗衛星需要增加整流罩。按照常理來講,此時火箭已經完成試樣產品的生產和發射場合練工作,火箭技術狀態已經完全確定,且長征二號丙火箭發射該試驗衛星的運載能力富餘量本來就不大。如果此時增加整流罩,火箭技術狀態將會有重大改變。但是型號兩總從大局出發,為了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要求一部在短時間內能夠拿出一個增加整流罩的方案論證報告。范瑞祥親自帶領這支隊伍連續加班1個多月的時間,經過多輪反覆計算、分析和方案對比,終於拿出了一個技術上可行並得到衛星方認可的增加整流罩的方案。該方案後來順利通過了院專家組的審查,並得到了集團公司領導的好評。
長征二號丙/SM火箭發射成功了,范瑞祥仍然在辛勤地工作,看資料、聽匯報、評報告、做總結……投身航天,與火箭一起成長,這是他的生活,也是他的鐘愛。澆鑄"金牌"火箭的道路上,范瑞祥以自己的加倍努力等待着下一個令人振奮的喜訊,他滿懷信心地等待着……
時間的輪盤在迅速旋轉着,眨眼已是2004年的春天。從這個春天起,范瑞祥和他的長征二號丙火箭研製隊伍將迎來馬不停蹄,征戰大江南北的一年。這一年,無論是秀麗多姿的西昌群山,還是晉西北高原,抑或是茫茫戈壁荒灘,都留下了他們忙碌的身影。"整整一年,可以用一、二、三、四、五來形容。即長征二號丙火箭的研製是一支隊伍,從事兩個型號的研製任務,在三個發射場,進行了四次飛行任務的發射,將五顆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范瑞祥用簡短的幾個數字,概括出異常繁忙而緊張的2004年。面對這一年的嚴峻考驗,范瑞祥和他帶領的隊伍並沒有畏難退縮,而是迎着困難而上,統籌安排發射場和後方院裡的各項工作。往往是在發射場執行任務的同時,在院裡準備第二發火箭的出廠工作,前後方工作都按計劃有序進行。當時,范瑞祥主要負責在後方組織第二發火箭的出廠工作,抓產品的齊套,再抓各種試驗,抓總裝出廠測試,各項工作被安排得井井有條,順利開展。
范瑞祥 | |
---|---|
長征七號總設計師範瑞祥視頻 |
工作做到更嚴更細
2004年6月,范瑞祥被任命為長征二號丙系列火箭總設計師。
上任伊始,他就面臨着兩大壓力與挑戰。一個最大的壓力就是對總體的把握和理解比較陌生。因為之前的10年,他一直從事箭體結構研製,對箭體結構從技術、研製流程方面比較熟悉,但是對火箭總體很陌生。第二個大的壓力是長征二號丙火箭是我國最早的運載火箭,發射次數最多,連續發射成功,在國內享有很高的聲譽,在1998年的時候被航天工業總公司評為"金牌火箭"。如何把產品技術狀態把握好,怎麼帶好隊伍,如何從老同志手裡順利接班,對范瑞祥來說都是非常大的壓力和挑戰。為此,他冷靜分析長征二號丙火箭和其研製團隊,努力做到揚長避短。他認為長征二號丙火箭研製隊伍有幾大突出的優點。
一是隊伍好。這個隊伍老中青三結合做得比較好,原來老的總師、副總師和老專家依然活躍在研製隊伍里,這些老同志從20世紀70年代就從事長征二號丙火箭的研製工作,對長征二號丙火箭的發展歷史,尤其對其研製過程中包括出現的問題、解決的辦法,都非常清楚,有豐富的經驗,為型號飛行試驗的連續成功和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此外,一批中年人擔當着重要的角色。該型號的主任設計師、副總設計師,包括范瑞祥本人都是一批中年人,年齡一般集中在35歲到45歲之間,這些中年人有相當的工程經驗,基本都經歷過一個完整的型號研製過程,研製經驗很豐厚,且年富力強。再有就是青年人,近幾年長征二號丙火箭研製隊伍在研製一線補充了不少從大學畢業的青年人,這些人的工作一般在3~5年,年齡30歲左右,且思想比較活躍,接受新知識快,工作積極主動,他們在中年人的領導和老同志的指導下,經過短期的鍛煉,很快成為型號的技術骨幹。因此,這支研製隊伍老中青結合得非常好,隊伍比較完整,呈階梯狀。
二是火箭型號好。由於發射衛星的要求不太一樣,對火箭的技術要求和軌道要求也不一樣。最近幾年,長征二號丙火箭發射的衛星有低軌道、太陽同步軌道以及大橢圓軌道;有兩級狀態的,也有三級狀態的,兩級狀態里有帶整流罩的,也有不帶整流罩的,三級狀態里有自旋穩定的,也有三軸穩定的。因為狀態在不停的變化,一線技術人員就必須不停地進行總體設計,而分系統設計也不斷地重新做,一輪一輪的設計,對一線人員的培養和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可低估。
三是長征二號丙火箭的基礎比較好。經過20多次的飛行試驗,每一發火箭都有一些技術狀態的變化,火箭不斷地改進和完善,該型號在總體上系統設計比較合理,可靠性比較高,且發射任務很飽滿。這些優勢都讓范瑞祥從心底感到幸運。
在技術和管理方面,范瑞祥很注重繼承性。對老總師、老專家成功的做法和經驗一直沿用下來,使火箭無論是在技術上、產品上,還是在研製思路上,其研製的經驗和方法都有一個繼承性。從剛剛接觸長征二號丙火箭以來,他就非常注意不斷學習老領導在管理上的一些經驗,努力掌握型號本身在技術上的關鍵點。他說,這個型號的火箭之所以走得比較平穩,20多次連續成功,在管理上必然有獨到的方法,比如李占奎總師在型號技術改進上堅持每一發都有一些小的技術改進,而不是一下上很多新的技術,既避免了火箭因技術狀態變化太多太快而消化不了,又使技術改進的路子走得平穩和紮實。李占奎老總的管理方法對范瑞祥有很大啟發和影響。此外,他還很注重發揮老專家的作用,虛心地接受老專家、老領導的建議和主意,並認真組織實施。他常說,老同志們絕對不會輕易說一些改進的措施和思路,但只要他們說出來就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要虛心請教,及時採納。
關注細節也是范瑞祥的管理經驗之一。范瑞祥對火箭各個系統的細節比較關注,他認為設計上和產品質量上絕不能有半點馬虎,必須注意每一個細枝末節,不放過任何影響設計質量和生產質量的蛛絲馬跡,對於說不清楚的地方寧可停下來調查清楚或通過充分的地面試驗進行驗證,也不馬馬虎虎、潦草行事。他細緻的工作作風,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了這個型號的副總師、主任設計師以及一線的設計人員。他經常對年輕同志講,要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因此,整個研製隊伍在工作中非常關注細節。
鐵漢也多情
結緣航天,或許在冥冥中早有緣分。在祖國的大西北,在從北京去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路上,有一個地處河西走廊的小城市,范瑞祥就出生和成長在那裡。家境貧寒的他,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就經歷了父親去世的痛苦,後來在哥哥姐姐的支持和幫助下讀完了中學。1981年,年僅16歲的他就以品學兼優的成績考入了北航。此後10年間,他一直刻苦攻讀,直到拿到哈工大的博士學位。其間,他廣泛涉獵科普知識,學習工程技術,在不經意間對航空航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最終成為一名航天界的戰士。談到多年的成長經歷,他說,是黨和單位培養了他,使他由一名西北邊遠地區的孩子成長為一名國家的有用之才。
范瑞祥的愛人也是航天戰線的一名年輕的高級工程師和技術骨幹,平時工作非常繁忙,經常一去發射場就是兩個月,年幼的小女兒只得託付給姥爺姥姥照管。老人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作為女婿,不但不能經常在老人身邊照顧,盡一份孝心,還要煩勞老人替自己照看孩子。一想到這些,他的內心深處就涌動着深深的歉疚和不安。而作為一名航天人,他也只好把對家人的愧疚深深埋在心底,更加拚命地工作,他知道家人會理解和支持他的。
回首,金戈鐵馬;前行,征途漫漫。范瑞祥正用滿腔的赤誠和燃燒的激情,大步走在鑄箭的人生路上。
榮譽記錄
2017年8月1日,范瑞祥入圍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2017年10月25日,何梁何利基金2017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召開,范瑞祥榮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5]。
2020年9月18日,獲得2019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錢學森傑出貢獻獎[6]。
視頻
《開講啦》范瑞祥個人vcr 2016年07月22日發布
參考來源
- ↑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範瑞祥為科大師生作題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的發展和展望」的報告 ,中國科技大學
- ↑ 范瑞祥 ,名人簡歷網
- ↑ 范瑞祥 ,搜狗
- ↑ 火箭院長七火箭總設計師範瑞祥獲何梁何利基金獎 ,中國航天網, 2017-10-27
- ↑ 長七火箭總設計師範瑞祥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觀察者, 2017-10-27
- ↑ 范瑞祥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