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英若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生平

英若誠(1929年6月21日-2003年12月27日),滿族。少年時就讀於天津聖路易教會中學。1945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在學生時代,他就開始投身於鍾愛一生的舞台藝術活動。 中國著名表演藝術家、翻譯家、話劇導演。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市戲劇協會理事,曾任文化部副部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藝委會副主任,劇本室主任。譯有《茶館》、《奧賽羅導演計劃》等著作。先後主演了《駱駝祥子》、《茶館》、《推銷員之死》等經典名劇。此外,在影視表演方面,也取得了蜚聲中外的成就,是中國老一輩演員中唯一堪稱"國際明星"的藝術家。英若誠先生不但是表演藝術家,同時還是一位優秀的話劇導演、也是中國當代最著名的翻譯家之一。

演藝歷程

英若誠先生於1950年考入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幾十年的舞台生涯中,他塑造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藝術形象,先後在話劇《龍鬚溝》、《雷雨》、《明朗的天》、《慳吝人》、《茶館》、《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等劇中扮演重要角色,充分展示了英若誠豐富的知識面和作為演員的可塑性。   文革結束後,隨着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拓寬,英若誠在中外戲劇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1979年,他把老舍名著《茶館》譯成英文在國外出版,為《茶館》成功地訪問西歐作了準備。1980年春,英若誠隨曹禺赴英國進行戲劇交流,隨後又與英國導演合作,為北京人藝排演了莎翁名劇《請君入甕》。   1983年,英若誠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   1983年,他又將美國當代著名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銷員之死》譯成中文,並與米勒合作搬上北京人藝舞台,同時在劇中成功塑造了主角威利·洛曼。1982年8月,美國斯諾基金會、富布萊特基金會和美國中部、西部各大學向英若誠發出聯合邀請,請他作為客座教授為密蘇里大學戲劇系講授表演課,英若誠結合教學實踐為學生們排演了中國話劇《家》,該劇在美國演出產生了轟動效應。1984年8月,英若誠作為密蘇里大學常任教授再度赴美講學,為學生們排演了根據中國崑曲《十五貫》改編的話劇,對中國傳統戲曲與現代話劇的結合,做了有益的探索。   1987年,出演意大利導演 貝納爾多·貝托魯奇的名作《末代皇帝》中的男二號。   1998年,由於其在中外文化交流和戲劇事業上的傑出貢獻,英若誠榮獲被稱為「亞洲諾貝爾獎」的菲律賓「麥格塞塞新聞文化獎」。   2003年12月27日凌晨1時35分,英若誠因患肝病導致的呼吸和循環系統衰竭,在協和醫院辭世,享年74歲。  

 著作:《水流雲在——英若誠自傳》,由美國塔夫茨大學戲劇學教授康開麗(Claire Conceison)女士根據英若誠在病榻上的英文口述整理而成。2008年首先在美國出版。其中文版由張放翻譯,英達審譯,2009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家庭英若誠的祖父英斂之是滿洲正紅旗人,祖母愛新覺羅·淑仲則是皇族。《大公報》及輔仁大學都是英斂之創立的。   英千里是英若誠的父親,是英氏家族的第二代名人。12歲便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學成回國後,到輔仁大學任教授。英千里的英文水平頗高,錢鍾書曾回憶說:「蔣介石曾說要找兩個國內英文講得最好的人給他做翻譯,一個是我,一個就是英千里。」   英若誠之母蔡葆真出身宦門,其父蔡儒楷是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山東省長。解放後蔡葆真曾任北京兒童圖書館館長。   英氏家族第一位走上演藝之路的是英若誠的姑姑英茵。她原名英鳳珍,是當時明星電影公司二廠的演員,曾演過《壓歲錢》和《十字街頭》等片,後因故自殺。據說,曹禺先生《日出》中陳白露的形象就是以英茵為原型的。   英若誠之妻吳世良同樣也是一位表演藝術家和翻譯家。與英若誠是清華同學。畢業後他們結成伴侶,共同分配到了北京人藝。因為出色的英語水平,吳世良女士還擔任過曹禺先生的秘書並為周總理做過翻譯。   英達是英若誠的兒子。從北京大學畢業後到美國學習導演專業,回國後在《最後的貴族》、《圍城》中的出色表現讓他聲名鵲起。他導演的《我愛我家》、《東北一家人》等情景喜劇紅遍了大江南北,開創了一個中國情景喜劇的時代。[1]

老炮兒英若誠

老年間管公安局叫炮兒局,管監獄看守所叫炮兒樓。東城還有條炮局胡同,吉鴻昌關在這裡時還寫過一首氣壯山河的詩: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後來安子文、薄一波等人被國民黨逮捕,也關押在炮局胡同。因此老秦認為馮小剛沒進過局子算什麼老炮兒?安子文、薄一波、吉鴻昌才是共產黨的老炮兒。遇羅克、張郎郎、周七月、英若誠才是黨外老炮,孫秀珍才是中國最美麗的女老炮兒。   老炮兒就是指進過局子的人,沒進過局子的人不配叫老炮。只配叫頑主,叫老冒。老冒特指一些不會走路,直眉瞪眼,不講禮貌,髒話不離口,不會騎車,逆行,不打手勢就拐彎土得掉渣者。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局子是鑑定老炮的唯一指標。   八十年代初一群人聊起了英若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識淵博外語又好,還進過監獄坐過牢。一位叫臧體光的同事一錘定言:英若誠才是地地道道的老炮兒。   文革前英若誠在北京人藝不像刁光譚、于是之、董行佶知名度那麼高,也不是權威的藝委會成員。不過電影《白求恩大夫》里的八路軍翻譯他演得真好。自從文革中他被抓進去成了老炮兒,英若誠的名字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2]

視頻

參考文獻

  1. [1]英若誠簡介
  2. [2]英若誠才是貨真價實的老炮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