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英山纏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英山纏花

英山纏花主要流傳於湖北省英山縣,簡稱纏花;是傳統美術類項目,屬於裝飾類。所謂纏花,就是用多色絲線在以紙板和銅絲紮成的人造坯架或實物坯架上纏繞出鳥、獸、蟲、魚、花、果、漢字等美術品。

簡介

英山纏花植根較深,經過深入民間調查,據民間老藝人介紹源於明代,盛於清代,現存於民間的藏品屬民國時期,解放後雖然曾有纏花工藝流傳,但收集到藏品極少。

英山纏花多出自農民之手,屬於民俗禮儀、裝飾藝術品。英山纏花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小」、「巧」、「精」、「活」。「小」是指纏花的體積小。「巧」是指纏花的構思寓意深刻。「精」是纏花的技藝精巧。「活」是指纏花藝術的形式活。

英山纏花是多種美術的結晶。它汲取多種美術的精華,融匯了繪畫、剪紙、景泰藍、剌繡、編織、雕塑等工藝的特點,獨創出一種高雅的表現手法和藝術形式。它具有工筆畫的精細逼真,運用與景泰藍工藝相似的銅絲勾繪形態,也應用了剪紙的方法,還有刺繡的用線技巧,同編織一樣是採取純手工的繞、結相結合的製作方法,每件作品都具備雕塑的立體生動感。人們稱它是「立體繡花」、「線藝雕塑」、「立體工筆畫」。

題材

英山纏花題材廣泛。所謂纏花,就是用多色絲線在坯架上纏繞出各種美術品。坯架分為兩類,一類是生活實物。如銅線、筆、墨、果核、蛋殼……另一類是人造坯架。則以紙板和銅絲紮成各種形狀的坯架。纏花的題材主要有鳥、獸、蟲、魚、花、果、漢字等,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每個纏花既是一個單立成品,也可將幾件單品構思組合成一幅內涵豐富的藝術品

英山纏花寓意深刻。英山纏花,基本應用於人生的出生、結婚、祝壽、治喪等四個階段的民俗活動,各類纏花分別表達了深刻的寓意。如小孩「洗三朝」、「抓周」時,纏上些小老虎頭、小蝙蝠、小魚、小花縫在鞋上、帽上,寓示着前途似錦、吉慶有餘、有福有祿等含義;用彩色絲線纏繞在筆和墨上意寓「一長二大」、「讀書晉學」。纏花在婚事中也有應用,在禮盒中裝上纏有喜慶圖案的十枚銅線和十朵美麗的花,諧「十全十美」;在纏了花的銅線上再纏上一個小蝙蝠,寓「福在眼前」;一串纏好的桂圓表示「團團圓圓」;紅棗與花生纏在一起表示「早生貴子」;連婚床的帳沿上都要裝飾上「喜鵲詠梅」、「鳳戲牡丹」、「恩哥戲菊」、「鷺子戲蓮」、「蝴蝶鬧金瓜」等來增添喜慶的氣氛。逢到老人的壽誕,壽禮中也少不了纏花,說是花亦是字,有「金玉滿堂」、「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福祿雙全」等表達祝福。英山纏花也應用與壽終正寢的白喜民俗活動,但因造價高且沒有裝飾價值,而局限於大富豪之家的應酬場面。

外界評價

英山纏花重放光彩。1986年英山縣文化館幹部伍希賢同志在民間美術普查中重點對「纏花」進行挖掘、整理,僅收到幾件原作,後徵集到一些纏花的複製品,有虎枕、虎頭鞋、纏花八卦、帳吊及節日裝飾品、粉彩、油榻等共有37件。經他宣傳帶動,曾在群眾中掀起一股學「纏花」的熱潮,新人新作迭出,取得了可喜成績:1987年,民間藝人彭桂英創作的「牡丹」、「荷」、「菊」、「梅」,張仕貞、馮毓南創作的「纏花八卦及帳吊」參加了首屆藝術節中南美展;《湖北日報》為此發表了《英山纏花重放光彩》的評論文章。1988年彭桂英創作的《四季纏花》被中國美展館選中赴意大利參展。1989年彭桂英創作的另一纏花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期間,由中央電視台在新聞節目中作了專題介紹。2005年本館將收藏的張仕貞四十年前製作的英山纏花《龍》、《鳳》轉藏於黃岡市群藝館文化遺產展廳。

發展

英山纏花的傳承與發展。蠶桑是英山縣的傳統產業,蠶絲是纏花的主要材料;交通愈來愈方便,旅遊事業日益發展,優越的條件形成英山纏花繼承和發展的良好氛圍。「英山纏花」的繼承與發展若與當地的蠶桑、旅遊產業的開發相結合,必定三者相得益彰。凡是有人旅遊的地方就有消費。「英山纏花」的表現形式豐富,靈活地融合於衣、食、住、行、裝飾等方面,可以開發一些「纏花」工藝品,如「纏花工藝腰帶」、「纏花手帕」、「纏花八卦」、「纏花胸針」、「纏花壁掛」等等。[1]只要構思符合人們的審美要求,多汲取一些其它類裝飾品的優點,讓她更上一層樓,把「英山纏花」作為工藝品開發出來,這是繼承和發展這門藝術的理想途徑。願「英山纏花」在傳統的中國元素與國際風格碰撞中大放光彩。

參考文獻

  1. 大別風情 文化英山,瀟湘晨報, 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