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英山縣紅山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英山縣紅山鎮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下轄的一個鄉鎮級別行政單位。地處英山縣城北,距城區2.5千米,素有「湖北十大茶葉名鎮」的美譽。這裡是紅色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領導人彭干臣就出生這裡。[1]

中文名稱: 紅山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

下轄地區: 葉坊村、屏峰村、板橋村

電話區號: 0713

郵政區碼: 438700

地理位置: 英山縣城北

面 積: 69.5平方千米(2017年)

人 口: 19 910人(2017年)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烏雲山茶葉公園

車牌代碼: 鄂J

概況

英山縣轄鎮。位於縣境中部偏西南。面積69.5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19910人(2017年)。轄2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板橋村,距縣城5千米。

沿革

1949年為第一區,1958年成立紅山公社,1961年改區,1975年改公社,1984年改區,1987年改鎮。1996年,面積69.8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轄20個行政村。2004年,鎮政府駐賀家橋,人口23183人,面積69.8平方千米,轄葉家坊、屏峰、板橋、邵河、鴨掌樹、張家畈、烏雲山、白鋪、黃泥崗、涼亭坳、河東、張家坊、金家墩、許家河、橫山、石橋、古山、河口、金盆、東湯河20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轄20個村委會:葉坊村、屏峰村、板橋村、邵河村、鴨掌樹村、張家畈村、烏雲山村、白鋪村、黃泥崗村、涼亭坳村、河東村、張家坊村、金家墩村、許家河村、橫山村、石橋村、古山村、河口村、金盆村、東湯河村。

交通概況

紅山鎮地處英山城郊,區位優越。區位優勢明顯。紅山鎮地處英山城郊,318國道和省道中汝線環鎮而過,正在建設之中的武英高速公路貫穿全鎮10個村,且設有高速公路進出口和服務區,距京九鐵路浠水站僅60公里,交通便利,區位優越。

自然環境

土壤

紅山鎮境內地殼以大別山古老變質岩和侵入岩組成,土壤母質以花崗片麻岩為主。全縣共有五大土類,十一個亞類,二十三個土屬,八十九個土種。其中黃棕壤占總面積的86.97%,水稻土占總面積的12.29%,其他土類共占0.74%。

氣候

紅山鎮屬長江中下游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8度,晝夜溫差較大,一般年降雨量為1600毫米,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有災害。氣溫隨海拔高度增加而遞減,存在明顯的垂直差異。海拔每上升100米,年平均氣溫降低0.53℃,無霜期縮短3.5天。年平均氣溫16.4℃,1月平均氣溫3.6℃,7月平均氣溫28.5℃。極端最低氣溫—13.5℃,極端最高溫度42.0℃。全年平均無霜期241天,平均初霜日11月14日。

紅山鎮年平均降水量達到1403毫米,東北部的桃花沖年平均降水量達到1533毫米。另外,的降水量的年際變化也較大,年降水量的70%集中與4—8月。其中:春季占29.8%,夏季占45.1%,秋季占16.2%,冬季占8.9%年平均降雨日133.1個,暴雨日5.1個。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66.1小時,80%的年份大於等於1892.7小時。其中四季輻射量分別為:春季26.2%,夏季35.2%,秋季22.8%,冬季15.8%。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

紅山鎮自然環境優美,資源豐富,土壤肥沃,氣候適宜,農作物品種多,全鎮耕地面積達1427.9公頃,森林、水產資源豐富。近年來,鎮內旅遊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其中烏雲山村被譽為「湖北旅遊名村」, 「烏雲寺」「倒掛仙人崖」「月牙湖」等自然景觀相映成輝。

旅遊資源

紅山鎮素有「都市後花園」之美稱,山青水綠,空氣清新,富有特色的「休閒遊」「茶鄉游」「生態游」成為鄂東旅遊的黃金線路。境內鄂東三大溫泉之一的東湯河溫泉享有盛譽;星級服務質量的溫泉山莊成為休閒避暑勝地;烏雲山茶葉公園被確定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和溫泉城區「四園」建設,園內「百竹園」「百草園」「百果園」「茶藝館」、水上茶樓、月牙湖、倒掛仙人等景點相輝映襯,環境優美。「游茶葉公園,品英山雲霧,觀烏雲奇景,享天然養吧,吃農家飯菜」成為遊客回歸自然的好處去,年接待遊客20萬餘人次,創旅遊綜合收入500多萬元。

經濟發展

近幾年來,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大力實施「茶葉強鎮、民營富鎮、招商活鎮、旅遊興鎮、城建亮鎮」的五大關鍵舉措,全鎮經濟和社會事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2009年,全鎮社會生產總值實現2.4億元,增長16.4%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5100元,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5億元,增長48.9%。紅山鎮正逐步成為鄂東大地上一顆璀璨的名星鄉鎮。

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寬鬆優美的投資環境,使紅山鎮成為民營經濟的一方沃土。「綠屏茶葉有限公司」、「雄峰養殖場」、「溪坪採石加工有限公司」等一批民營科技企業、優勢骨幹企業在紅山快速成長。「天福集團」等大型茶業綜合企業也紛紛落戶紅山。全鎮共有規模以上企業3家,個體工商戶420戶,新增2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加盟店。

農業概況:

該鎮是一個高海撥的山區鎮,800米以上的耕地有800多畝,600-800米的有2500多畝,適合種植反季節蔬菜,適合高海撥、低水溫作物生長,長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具有宜農、宜林的良好氣候條件。糧食作物主要以種中造優質水稻為主。近年大力調整農業布局,發展招商引資,引進了馬鈴薯、蔬菜、花生、西洋菜為主的經濟作物,調幅率為40%。全鎮着力發展黑山羊養殖,現有黑山羊110頭,本地特產紅山白毛毛茶種植面積5960畝,年產值1500萬元,素有「丹霞銀毫」之稱,曾在1988年、1989年、1992年多次獲得「全國名茶」稱號,在2002年品茶會上評為省優名茶,素以開胃消食、提神醒腦、預防輻射、延年益壽而廣受外地朋友嘉愛。紅山竹以節長、通直、竹高,易破篾著名,是用於加工上乘原料。良好的生態環境適應多種珍稀動物的繁衍生息。豐富的森林資源和天然的地理環境,為該鎮營造了良好的水力優勢,全鎮25座小水電站,全年發電量達2300萬度,使該鎮形成了「以林畜水、以水發電、以電養林」的良性循環體系,使以竹、茶為主的農業經濟成為該鎮的支柱產業。

產業特色

紅山鎮享有「湖北十大茶葉名鎮」的美譽,全鎮現有茶園面積12100畝,年產量達到5000噸。鎮內有英山縣規模最大的茶葉產業化龍頭企業綠屏茶葉有限公司,有全國唯一一家以茶葉命名的烏雲山茶葉公園,有20個有機茶生產基地,8個茶葉製作的中心茶場,戶戶有塊茶葉經濟園,人均茶葉收入過千元。「綠屏」、「烏山春」牌英山雲霧茶在北京、南京、武漢、九江等大中城市設有銷售窗口,成為茶葉市場上具有較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知名品牌。

教育事業

紅山鎮中學(Hongshan middle school)是是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紅山鎮的一所公辦全日制初級中學。

英山縣紅山中學於1970年由原紅山高中和英山師範合併改建而成,具有五十年的辦學歷程,是黃岡市示範初中,位於英山縣城北郊區,占地面積60餘畝,環境優雅,交通便利。有氣勢宏偉的教學樓,綜合辦公樓,學生宿舍樓,寬敞明亮的多功能餐廳,意蘊深遠的文化長廊,標準的300米環型跑步,標準的1000平方米的2個高標準水泥球場,處處顯現出濃厚的育人氛圍。學校有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師資隊伍。

學校現有15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000餘人,教職工83人,有高級職稱教師7人,省級骨幹教師2人,市級骨幹教師12人,縣級骨幹教師10人。校長鄭興國分別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十佳星級黨員」、「十佳校長」榮譽稱號。近五年來,我校先後被評為湖北省「創新教育課題實驗先進單位」、黃岡市「普通初中辦學水平先進單位」「黃岡市示範初中」「黃岡市教科研先進單位」「黃岡市藝術教育試點學校」「黃岡市體育衛生藝術先進單位」「英山縣教育質量先進單位」。

旅遊景點

烏雲山茶葉公園

烏雲山茶葉公園位於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城北1.5公里處,版圖面積1.8平方公里,茶園450畝。園內有省級批准的對外開放佛教活動場所「烏雲寺」,有「百竹園」、「百草園」、「百果園」、「水上茶樓」、「水上樂園」、「茶軒」、「溫室大棚茶葉基地」等景點,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渾然一體,具有極高的旅遊觀賞價值,被譽為大別山中農業生態旅遊的「綠色明珠」。

烏雲山茶葉公園位於英山縣城北1.5公里處,版圖面積1.8平方公里,現有人口890人,256戶,25個自然垸;耕地面積440畝,茶園450畝,水面積180畝,公園四周群山環繞,青峰滴翠,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園內有由省級批准的對外開放佛教活動場所「烏雲寺」,有大自然鬼斧神工依崖聳立的「倒掛仙人」,有耐人尋味、神秘莫測的「烏雲朱跡」、「沁心盆」,有新建的「百竹園」、「百草園」、「百果園」和「水上茶樓」、「水上樂園」、「茶軒」、「溫室大棚茶葉基地」等景點,依山傍勢,妙趣天成。優美的自然景觀和鮮活的人文景觀渾然一體,相互映襯,公園於1998年4月20日正式掛牌成立,並開發「茶之旅」旅遊熱線,每年來這裡旅遊的各類遊客達20多萬人,創旅遊綜合收入1000多萬元,因旅遊帶動的產品及紀念品銷售等附加效益達600多萬元,年增加稅額60多萬元,旅遊業已成為烏雲山村興村富民的一大支柱產業。1999年被評為全省紅旗黨組織;2001―2005年連續兩屆被評為黃岡市文明單位;2004年被黃岡市旅遊局評為旅遊工作先進單位;2006年被納入全省「百鎮千村」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歷史名人

彭干臣(1899—1935),又名干成、耐寒、礦濤,化名黃春山、何越。1899年出生,湖北省英山縣人,1919年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21年4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12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4年5月,彭干臣與許繼慎等人被安徽黨組織選派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

畢業後在軍校教導團任連黨代表,為中共黃埔軍校特別支部委員。1925年1月,參加討伐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作戰,因戰功顯赫升任營黨代表。6月被黨組織調到上海開展工人運動。10月赴蘇聯入莫斯科東方大學軍事班學習,與朱德等同班。

1926年秋,彭干臣奉命提前結業回國,加入葉挺獨立團參加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10月獨立團擴編成立第二十四師,葉挺任師長兼任武昌衛戍司令,彭干臣任衛戍司令部參謀長、代理武昌衛戍司令。

1927年3月,彭干臣按中央指示,帶領一批軍事骨幹秘密潛回上海,參加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協助周恩來指揮南市區工人作戰。5月護送周恩來到武漢。

大革命失敗後,彭干臣潛回家鄉組織革命活動,後赴南昌參與起義的組織發動工作。南昌起義第二天,彭干臣被任命為南昌市公安局局長兼衛戍司令。南昌起義部隊在廣東潮汕失敗後,彭干臣歷盡艱險,經香港從海路潛回上海,從事秘密革命工作。

1929年春夏之交到1930年5月,在周恩來領導下參與在上海舉辦的中央軍政幹部訓練班,在白色恐怖的險惡環境中培養訓練了一大批軍政領導幹部。1929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彭干臣為中共中央軍事部軍事委員會委員。1930年5月,彭干臣被中央任命為中共滿洲省委軍委書記,到奉天(今瀋陽)秘密組織東北地區的軍事鬥爭。10月遭追捕被迫潛回上海。12月到天津任中共順直省委軍委書記。1931年夏被調回上海,協助周恩來領導中央軍委日常工作,並從事抗日救亡活動。

1932年春,彭干臣奉中央指示到閩浙贛蘇區,先後任紅十軍參謀處長、新十軍參謀長,參與指揮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反「圍剿」作戰,協助方志敏率部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鞏固和擴大了蘇區。

1933年任彭(湃)楊(殷)陸軍學校教育長、校長。

1934年11月,參加方志敏領導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轉戰於浙贛、皖贛邊,開展抗日民主運動,發展游擊戰爭,建立根據地,吸引敵人,減輕中央紅軍的壓力。

1935年1月中旬,在上饒、德興間懷玉山地區戰鬥中英勇犧牲,年僅35歲。

視頻

英山縣紅山鎮「喜迎十八大共奏和諧音」文藝匯演6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