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英山縣南河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英山縣南河鎮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下轄的一個鄉鎮級別行政單位。地處大別山南麓,風景秀麗的白蓮河畔,與浠水蘄春毗鄰。境內土質肥沃,物藏繁博,山場、礦產、陶土、山野菜等資源尤為豐富。南河鎮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是大別山物資進出的要道。南河鎮鎮政府駐二分灣,人口18995人(2017年),面積76.71平方千米(2017年)。[1]

中文名稱: 南河鎮

外文名稱: Rio do Sul

別 名: 南河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中國華中

下轄地區: 20個行政村

電話區號: 0713

地理位置: 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

面 積: 76.71平方千米(2017年)

人 口: 18995人(2017年)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段氏府宅 靈芝橋

車牌代碼: 鄂J

建制沿革

南河鎮1949年為縣七區,

1958年建衛星公社,

1960年改南河區,

1975年改南河公社,

1987年設南河鎮。位於縣境南端,距縣府24公里。

行政區劃

南河鎮下轄20個行政村。

更新村、關堰口村、王家道村、薛家畈村、界碑石村、橫山沖村、瓦寺前村、二分塆村、油鋪塆村、靈芝村、大屋畈村、黑石寨村、坪上塆村、麻園墩村、傅家坊村、亭子嶺村、四口沖村、四安寨村、花屋溝村、泡桐坳村

自然環境

土壤

草盤地鎮境內地殼以大別山古老變質岩和侵入岩組成,土壤母質以花崗片麻岩為主。全縣共有五大土類,十一個亞類,二十三個土屬,八十九個土種。其中黃棕壤占總面積的86.97%,水稻土占總面積的12.29%,其他土類共占0.74%。

氣候

草盤地鎮屬長江中下游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全縣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有災害。全鎮氣溫隨海拔高度增加而遞減,存在明顯的垂直差異。全縣海拔每上升100米,年平均氣溫降低0.53℃,無霜期縮短3.5天。年平均氣溫16.4℃,1月平均氣溫3.6℃,7月平均氣溫28.5℃。全縣極端最低氣溫—13.5℃,極端最高溫度42.0℃。全縣全年平均無霜期241天,平均初霜日11月14日。

全鎮年平均降水量達到1403毫米,降水量的年際變化也較大,年降水量的70%集中與4—8月。其中:春季占29.8%,夏季占45.1%,秋季占16.2%,冬季占8.9%全縣年平均降雨日133.1個,暴雨日5.1個全縣。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66.1小時,80%的年份大於等於1892.7小時。其中全縣四季輻射量分別為:春季26.2%,夏季35.2%,秋季22.8%,冬季15.8%。

自然資源

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紅芋、棉花和食用油料。境內有豐富的鐵砂、石英石、大理石、長石等礦產資源。.

文化教育

南河中學位於英山之南,與浠水相鄰,瀕於白蓮湖畔,群山環望,環境宜人。校園面積45畝,現有教學樓一幢,學生宿舍樓一幢,教師宿舍樓兩幢。在校學生500人,教職工59人,專業教師55人,其中本科學歷25人,專科學歷35人。學校裝備了微機室,配備了理、化、生實驗室,儀器室以及藏書一萬二千多冊的圖書室。已綠化面積8000平方米,硬化路面800餘平方米。

南河中學創辦於50年代的南河職中,始稱英山縣四中,1965年後改辦初中,即瓦寺前中學。它曾是英山縣教育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曾是黃岡市教育戰線的一面旗幟,一流的教學質量聞名遐邇。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人才,從這兒畢業的學子中,考中清華、北大等名牌大學的有40餘人,45人考入黃岡市重點中學,1000餘人錄取縣一中,還有不計其數的考入各類中專、高中等。他們中間的許多人或樹豐碑於鄉親肺腑,或成大名於異域他鄉。

經濟概況

主要的經濟作物是茶葉和稻穀,茶葉仍在不斷發展。英山縣南河鎮石材豐富,這裡的花崗石墓碑等石材工藝品源源不斷通過本省及鄰省口岸遠銷日本、韓國等國。 南河鎮位於白蓮河河畔上游,境內礦石資源極為豐富,蘊藏量大,利用率高,僅優質花崗石就有20多個品種,被譽為「鄂東石材城」。

南河鎮是開放開發、投資興業的熱土。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鎮區在英山、浠水,蘄春三縣交界的咽喉位置,水陸交通便利。英浠公路縱貫全境,與武(漢)黃(梅)高速、武(漢)英(山)公路相連,距京九鐵路浠水站40公里、長江碼頭60公里、天河機場100公里,已融入一小時武漢經濟圈。境內資源豐富,已發展茶葉7500畝,板栗10000畝,藥材5000畝,蘊育着高品位,易開發的花崗岩2億立方米,大理石5000萬立方米,長石200萬噸,擁有「沁泉春」知名茶葉品牌和具有綠色產品認證、原產地認證的「一鳴」牌土雞蛋。歷屆黨委、政府堅持以誠招商,以服務招商,先後引進上海、福建、浙江等地16位老闆投資9800萬元興辦石材廠16家,產品遠銷安徽、浙江、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年產值達27600萬元,利稅2300萬元。已經形成「石材產業大鎮、畜牧產業強鎮、茶葉產業重鎮」雛形。

南河人民勤勞樸實,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自然、人文資源豐富,社會和諧穩定。是投資創業的熱土,旅遊休閒避暑聖地。

歷史文化

我鎮擁有豐富的人文、自然景觀。氣候宜人,山清水秀,峰秀林奇。北眺碧波蕩漾的大同水庫,南望波光粼粼的白蓮河,沃野千畝的瓦寺前大畈橫臥其間,四周幢幢白磚紅瓦的農家樓房掩映在翠綠的松竹之間,給人一種如詩如夢的美妙感受。千年古鎮蘊育着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道教聖地大祖廟在海拔千米的仙人台之巔,黑石寨上的古城牆,訴說着古人抗擊侵略的英雄歷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指揮部舊址段氏府煥發着新春,英山縣第一位知縣段朝立墓仍供後人敬仰。劉伯承、鄧小平、徐海東、張體學等將領轉戰南河的英雄事跡,被一代又一代人傳誦…….是旅遊觀景,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去處。

風景名勝

段氏府

段氏府宅位於英山縣南河鎮瓦寺前靈芝村,距縣城25KM,系光緒年間湖北省候補知縣段昭灼府第及園。始建於光緒二十三年,光緒二十四年段潤霖續建。建築占地面積1743平方米,建築面積2605平方米。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段氏府不僅是一處革命遺址,且建築藝術也是非常完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的,該建築占地面積1743平方米,建築面積2605平方米,建築布局坐北朝南,三進院落,按八卦方位為二十四向。整個建築結構嚴謹,布局對稱,主體建築由中央大廳、東西廂房閣樓書屋組成,大小房間99間,天井17個,房間通道縱橫交錯。整體結構採用了木結構,屋架和承重牆圍合的構造方式。木構架採用的穿斗尾架的變形形式,即大梁穿斗、柱不落地、很有地方特色。屋頂系小青瓦兩坡頂,組合大小紛呈,高低錯落,變化多端,房屋內鏤雕,繪畫相應成輝,石作瓦作和裝修部份極具裝飾性,濃縮了當時建築藝術的精華,整個建築的排水系統全在地下,雨停水干,百多年來從未堵塞過,可見當時的設計是相當科學的。建築內冬暖夏涼,其最顯著的特點,猶如現代建築母題設計,即以某一種建築符號或形式重複使用,以使建築藝術造型彼此呼應協調,無論是天花、門前還是脊飾、彩畫外框造型都是如此。

英山南河段氏府是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黃岡市唯一一處保存較好的古代建群,由於時間比較長,整個建築群都不同程度存在破損,局部破損嚴重。為復原清末民初極具特色的英山民居風貌,國家文物局於2014年,投資200多萬元將其整體修復。5月完成整休,不久就可以向外界開放。

革命遺址英山「段氏府」革命遺址劉鄧大軍宿營地-英山「段氏府」這座美麗的莊園,在革命戰爭年代承載着光榮的歷史使命,從1931年至1941年期間,紅二十七軍、紅十五軍、紅四軍和紅二十五軍以及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多次宿營和成立臨時戰鬥指揮部,1931年農曆6月18日,蘇維埃紅四軍區政府在此成立。1932年建立過保衛局,解放初至1955年是英山縣第七區公所所在地,是革命傳統教育基地。1931年9月4日,紅四軍軍長徐海東,政委曾中生移駐英山縣雞鳴河,曾中生在李任彬住宅主持召開黨的活動分子會議後,又移駐段氏府。1940年5月,田月光建立秘密便衣隊,在瓦寺前一帶開展抗日游擊活動,段氏府成為宿營中心。1941年11月4日,劉伯承鄧小平率野司機關警衛戰士350人轉戰英山,在段氏府宿營並召開軍事會議,研究戰略部署,15日到英山縣城關在南門河灘召開大會,後開進羅田石橋鋪村。劉伯承夫人汪榮華同志率部在段氏府駐紮三個月。1946年9月19日,張體學率獨立二旅3000多人,從英山向羅田開進時,遭遇落岑河埋伏的敵十三旅的阻擊,犧牲200人,20折回段氏府休整,在戰爭年代作為鄂東黨政軍工作中心所在地的段氏府一次次完成的歷史任務,為英山這塊紅色的士地增光添彩而做出了貢獻。

靈芝橋

靈芝橋位於湖北省英山縣南河鎮靈芝村東820米處,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建於光緒25年,由段氏府捐資修建。古橋保存完好。古全部由花崗石塊建造,是靈芝村,坪上垸兩村村民來往的交通要道,至今還在使用。

靈芝石橋位於南河鎮靈芝村東820米,橋面距離河面3米,橋面由35根2.5米,寬0.3米的石條鋪成。橋面通寬1.7米,橋長42米。橋面為七墩八孔式,立柱墩,條形橋面,整座橋墩均用方形及三角形石塊砌成稜子形。

根據橋樑雕刻文字記載,該橋建於光緒25年,由段氏府捐資修建。該橋保存完好,有一定歷史意義。是靈芝村,坪上垸兩村群眾來往的交通要道。

段朝立墓

段朝立墓位於湖北省英山縣南河鎮坪上塆村東北向約150米處。段朝立是英山縣歷史上首任知縣。墓冢座西北朝東南,墓碑是變質岩麻石,碑通高1.05米,寬0.7米,兩側為陽刻纏枝花紋飾,碑中間為靈牌式華蓋、立柱、座基圖案有三部分組成,堅式直排三行文字為:首行「洪武囗囗囗」。中行「英山縣知縣段公朝立之墓」字樣。末行字跡不清。根據《英山縣誌》記載:咸淳三年(1267年)段朝立以羅田東治河鄉僻民勞奏於朝,請另置司以統之,宋高宗准奏,於咸淳六年(1270年)設英山縣。

著名人物

段朝立(1228-1275)號奠安,湖北英山三吳鄉人(今屬湖北英山南河瓦寺前),生於1228年(宋理宗紹定元年)逝於南宋恭帝(趙顯)德右元年(1275年)。段朝立是英山縣歷史上首任知縣。

幼年隨其父段文聰讀書,能詩文,有才略,後舉孝廉,選入太學。景定中(1260-1264年),朝廷委任段為沿江制置使。當時,四方多事,朝立遂謀劃歸保鄉里,招集農民丁壯駐仙人台,立堡樹柵,盜賊不敢犯。1267年(宋度宗咸淳三年),以羅田縣東直河鄉地僻民勞,奏請朝廷,另設專司統治。1270年(咸淳六年),宋度宗趙祺准其奏,割羅田縣東直河鄉始建英山縣,並命段朝立知縣事。次年公廨建成,朝立率邑人竭力抵抗元軍南侵,保障地方,至南宋恭帝(趙顯)德右元年(1275年),知蘄州事管景模,知六安州軍事曹景明,先後投降元朝,段仍堅持抵抗。病逝時年僅47歲,邑人建「邑候祠」(已毀)祀之。

視頻

英山縣南河鎮薛家畈高二村舞蹈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