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英國入侵緬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英國入侵緬甸

英國入侵緬甸指的是英國與緬甸兩國於19世紀發生的戰爭。此戰爭共發生三次,分別於1824年-1826年、1852年及1885年,皆以緬甸戰敗而告終。其中,第一次英緬戰爭持續了三年,第三次戰爭則讓緬甸亡國。

第一次戰爭

從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英國殖民者屢次遣使前往緬甸進行活動,其主要使命是解決有關通商問題、阿拉干逃亡者所引起的邊境問題和要求緬甸限制法國使用緬甸港口問題。 緬方一直堅持主權國家立場,特別在邊境問題方面堅持英方對逃往吉大港的阿拉干逃亡者如越境鬧事,必須引渡給緬甸,然而,英方不僅不遣返流入吉大港的阿拉干人,反而公開庇護和支持阿拉干封建頭目的叛亂,並利用孟雲出兵平息曼尼坡、阿薩姆兩屬國的王室內爭,策劃反對派叛亂,製造邊境事件。

1819年,緬甸國王孟雲去世,其孫孟既繼位。在摩河·班都拉大將軍的影響下,孟既決定徹底平定西部屬國曼尼普、阿薩姆的叛亂,以挫敗英印政府通過支持叛亂分子侵略緬甸西部。

1822年,緬王任命班都拉率軍進駐阿薩姆,並負責統治該邦。由於英國的殖民擴張政策遇到緬甸的積極籌邊政策的嚴重挑戰,英緬關係日益緊張。從1822年起英國不僅支持阿薩姆曼尼坡的叛亂分子,還強占阿拉干信摩鏢小島。1823年9月,緬甸人收復該島。1824年1月,緬王任命班都拉為阿拉乾的統帥,以指揮該地區的戰鬥。

第二次戰爭

在孟坑國王統治時期(1837一1846年),英緬關係日益緊張。緬甸的強硬政策引起英商和外交官的不滿與抗議,派往緬甸的使節建議英印政府對緬甸採取軍事行動。英殖民當局在與緬甸進行多次締結商約的談判未果後,1840年關閉使館撤離緬甸。但英國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把緬甸變成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同時英國的自由貿易政策與緬甸的壟斷與限制貿易政策的矛盾日益尖銳。

在第三次戰爭前,緬方企圖利用以夷制夷政策來維護獨立,英國則蓄意製造事端,以發動吞併緬甸的戰爭。1883年5月,緬方派使團至巴黎,與法國締結秘密的政治同盟。英國對法緬親近極度不安。

1851年,仰光總督開始採取措施,制止蔑視港口規章制度、進行走私偷運及逃避交納港口稅和關稅的行為。1852年,英國駐印度總督戴荷胥藉口緬甸逮捕兩名英國商的事件,命令英國海軍將領喬治·林柏出動6艘軍艦封鎖仰光港口,並向緬甸提出最後通牒,要求賠禮道歉。

1851年11月27日,林柏率領的艦隊到達仰光碼頭。林柏向緬甸提出最後通牒。緬甸遵照英國的強求賠款1000英鎊,同時撤銷仰光市長職務。但林柏隨後於1852年1月6日封鎖仰光、馬達瑪和勃生等港口,扣押緬甸政府船隻"耶南英達號"。同時戴荷胥於1852年2月18日向緬甸政府提出最後通牒。該最後通牒提出要緬甸政府向英方賠禮道歉,並向兩名英國商人魯威和謝伯等人賠償損失,賠償戰爭準備費用100萬盧比等。該最後通牒限定於1852年4月1日之前予以答覆。由於蒲甘曼不理政務,王室內部又出現主和主戰之爭,對英國入侵遲遲未能採取對策。

第三次戰爭

19世紀中葉,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帝國主義列強為擴大商品市場,掠奪原料產地,竭盡全力爭奪殖民地和勢力範圍。英殖民者為將緬甸劃入自己的勢力範圍,防止別國插手。1879年至1883年,在這一時期內,英國玩弄硬軟兼施的政治訛詐手法,企圖使上緬甸淪為類似印度土邦的附庸地位,但遭到失敗。緬方利用法國與英國爭奪印度支那半島的矛盾與鬥爭,恢復與法國的談判,採取以夷制夷政策。

1882年,法國控制了越南和柬埔寨,並占領泰國藩屬老撾的部分領土,法國在半島的積極擴張,使英國不安。1883年5月,緬王錫袍派出使團赴法,以博取者對自己的承認和援助,英國更感到威脅,決定對法施加壓力,並籌劃一舉吞併上緬甸 。

1885年3月,乘法國正忙於中法戰爭及爭奪馬達加斯加島之際,英國就法緬政治同盟一事正式向法國提出照會。法國否認與緬訂盟,並召回駐緬領事。在遏制法國勢力之後,英國於同年10月22日藉口孟買緬甸貿易公司採伐柚木案件,向緬甸國王發出最後通碟,要求賦予英國監督緬甸外事活動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