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苦竹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苦竹葉

苦竹葉,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Keng) Keng f.的嫩葉。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心,利尿明目,解毒之功效。常用於熱病煩渴,失眠小便短赤口瘡,目痛,失音,燙火傷。[1]

中文學名 苦竹葉 禾本科
別稱 傘柄竹 大明竹屬
植物界 苦竹
被子植物門 分布區域 夏、秋季
單子葉植物綱 採收時間 全年
禾本目 毒性 無毒《日華子》

性狀鑑別

  1. 藥材性狀:乾燥葉多呈細長捲筒狀。展開後葉片為披針形,長6-12cm,寬10-15mm。先端尖銳,基部圓形,葉柄長6-10mm,上面灰綠色,光滑,下面粗糙有毛,主脈較粗,兩側脈8-16條。邊緣的一側有細鋸齒。質脆而有彈性。氣弱,味微苦。以葉嫩色綠、捲成筒狀者為佳。
  2. 飲片[註 1]性狀:呈不規則的段,余參見「藥材性狀」項。

入藥部位

嫩葉。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心、肝經。

功效

清心,利尿明目,解毒。[2]

主治

熱病煩渴,失眠,小便短赤,口瘡,目痛,失音,燙火傷。[3]

相關配伍

  1. 治卒失聲,聲噎不出:濃煮苦竹葉服之。(《補缺肘後方》)
  2. 治小兒頭瘡,耳上生瘡:竹葉燒末和豬脂塗上。又以雞子白敷之亦妙。(《子母秘錄》)
  3. 治卒得惡瘡不識者:燒苦竹葉和雞子黃敷。(《孫真人食忌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用。

炮製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摘,鮮用或曬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快洗,悶潤,切中段,乾燥,篩去灰屑。

形態特徵

苦竹,又名傘柄竹。竿高3-5米,粗1.5-2厘米,直立,竿壁厚約6毫米,幼竿淡綠色,具白粉,老後漸轉綠黃色,被灰白色粉斑;節間圓筒形,在分枝一側的下部稍扁平,通常長27-29厘米,節下方粉環明顯;節內長約6毫米;竿環隆起,高於籜環;籜環留有籜鞘基部木栓質的殘留物,在幼竿的籜環還具一圈發達的棕紫褐色刺毛;竿每節具5-7枝,枝稍開展。籜鞘革質,綠色,被較厚白粉,上部邊緣橙黃色至焦枯色,背部無毛或具棕紅色或白色微細刺毛,易脫落,基部密生棕色刺毛,邊緣密生金黃色纖毛;繸耳不明顯或無,具數條直立的短繸毛,易脫落而變無繸毛;籜舌截形,高約1-2毫米,淡綠色,被厚的脫落性白粉,邊緣具短纖毛;籜片狹長披針形,開展,易向內卷折,腹面無毛,背面有白色不明顯短絨毛,邊緣具鋸齒。末級小枝具3或4葉;葉鞘無毛,呈乾草黃色,具細縱肋;無葉耳和籜口繸毛;葉舌紫紅色,高約2毫米;葉片橢圓狀披針形,長4-20厘米,寬1.2-2.9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下表面淡綠色,生有白色絨毛,尤以基部為甚,次脈4-8對,小橫脈清楚,葉緣兩側有細鋸齒;葉柄長約2毫米。總狀花序圓錐花序,具3-6小穗,側生於主枝或小枝的下部各節,基部為1片苞片所包圍,小穗柄被微毛;小穗含8-13朵小花,長4-7厘米,綠色或綠黃色,被白粉;小穗軸節長4-5毫米,一側扁平,上部被白色微毛,下部無毛,為外稃所包圍,頂端膨大呈杯狀,邊緣具短纖毛;穎3-5片,向上逐漸變大,第一穎可為鱗片狀,先端漸尖或短尖,背部被微毛和白粉,第二穎較第一穎寬大,先端短尖,被毛和白粉,第三、四、五穎通常與外稃相似而稍小;外稃卵狀披針形,長8-11毫米,具9-11脈,有小橫脈,頂端尖至具小尖頭,無毛而被有較厚的白粉,上部邊緣有極微細毛,因後者常脫落而變為無毛;內稃通常長於外稃,罕或與之等長,先端通常不分裂,被纖毛,脊上具較密的纖毛,脊間密被較厚白粉和微毛;鱗被3,卵形或倒卵形,後方一片形較窄,上部邊緣具纖毛;花葯淡黃色,長約5毫米;子房狹窄,長約2毫米,無毛,上部略呈三棱形;花柱短,柱頭3,羽毛狀。成熟果實未見。筍期6月,花期4-5月。

相關論述

  1. 分類草藥性》:「治煩熱,解毒,退小兒潮熱,煅(末敷)湯火傷。」
  2. 安徽中草藥》:「清心火。」
  3. 全國中草藥匯編》:「解渴利尿。主治口渴,尿少色黃。」

附註

四川草藥「竹葉心」為慈竹屬植物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Rendle) McClure尚未展開呈圓筒形的嫩葉。本品甘、苦,涼。慈竹葉能清心熱,治頭暈。

注釋

  1. 「飲片」:飲片指的是中藥根據需要,經過炮製處理而形成的供配方用的中藥,或可直接用於中醫臨床的中藥。中藥飲片是中醫藥的精華所在,藥材經過不同的炮製方法,其藥性和功效會改變,是中醫用藥的特點和優勢。中藥飲片是中醫藥的精華所在,一味中藥經過不同的炮製方法,其藥性和功效會變得不同,在不同變化的背後,有着深刻的科學內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