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苦白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苦白蹄

中文學名:苦白蹄

別稱:阿里紅落葉松茸藥用層孔菌

門:真菌門

綱:層菌綱

目:非褶菌目

科:多孔菌科

屬:多孔菌屬

苦白蹄,中藥名。為多孔菌科真菌藥用擬層孔菌Fomitopsis officinalis(Vill.ex Fr.)Bond.et Sing.的子實體。分布於華北及黑龍江吉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具有止咳平喘,祛風除濕,消腫止痛,利尿,解蛇毒之功效。常用於咳嗽,哮喘,慢性風濕性關節炎,胃痛,咽喉腫痛,牙周炎,尿路結石,水腫,毒蛇咬傷。[1]

入藥部位

子實體。

性味

味甘、苦,性溫。

歸經

歸肺、胃、肝、腎經。

功效

止咳平喘,祛風除濕,消腫止痛,利尿,解蛇毒。

主治

咳嗽,哮喘,慢性風濕性關節炎,胃痛,咽喉腫痛,牙周炎,尿路結石,水腫,毒蛇咬傷。

相關配伍

治腹痛,感冒,肺結核患者盜汗,毒蛇咬傷:苦白蹄0.6g。水煎服,每日2次。(劉波《中國藥用真菌》)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醋調敷。

使用注意

不宜過量服用。過量可引起傘菌酸中毒。

採集加工

夏、秋採收,切去粗糙外皮,曬乾,磨碎。

形態特徵

子實體多年生。木質,蹄形、球形至鐘形,側生無柄,(5-13)cm×(4-19)cm,厚5-18cm。蓋面白色至灰白色,常有一層薄薄的絨氈層,後漸脫落至光滑,有污白色至土黃色的污斑,老熟後呈淡灰黑色,表面變粗糙,出現不規則的龜裂;蓋緣鈍,全緣。管口面白色;管口圓形,管壁較厚,每1mm間4個,老熟後或干後管口面呈污灰色至淡灰黑色;菌管多層,每層厚約1cm,初期白色,後期漸成淡黃色。菌肉灰白色,幼時近肉質,軟而脆,老熟後成白堊質或乾酪質,易碎,味甚苦。孢子卵圓形,光滑,無色,(4-5)μm×(3.5-4)μm。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500m左右的衰老的落葉松樹幹基部或伐樁上,也生於其他針葉樹上,偶見生於櫟等闊葉樹樹幹上。分布於華北及黑龍江吉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性狀鑑別

子實體多呈馬蹄形,或不規則瘤狀,與樹幹着生面扁平,直徑8-30cm以上。表面淡黃色或灰棕色,較粗糙,有時可見同心環紋或不規則裂隙,邊緣鈍。管口面類白色或淡黃色,管口圓形,每1mm間3-4個。縱剖面可見菌管多層。質輕,疏鬆,易碎,並有粉塵飛出。氣微,味苦、微甘。

藥理作用

齒孔酸使動物汗腺周圍血管收縮而止汗,但不影響汗腺分泌,亦不擴瞳,作用約持續20min。 內服齒孔酸,對胃有刺激作用。

現代應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

相關論述

劉波《中國藥用真菌》:「清肺化痰,健胃,瀉下,通便。主治腹痛,感冒,慢性氣管炎,盜汗。

參考來源

  1. 苦白蹄, 中藥大全,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