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苦楝皮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苦楝皮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苦楝皮

【生境分布】

川楝:參見川楝子「生境分布」項。楝:生于山坡、路旁、田野,野生或栽培;分布於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雲南、四川等省區。 【藥材來源鑑定】本品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或楝Melia azedarach L.的乾燥樹皮及根皮。因其樹皮及根皮味極苦,故名苦楝皮。

【藥材歷史考證】

楝實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謂楝根有「療蛔蟲,利大腸」的功效。楝皮的始載本草為《日華子本草》。李時珍曰:「楝長甚速,三五年即可作椽。其子正如圓棗,以川中者為良。」《本草綱目》附方中收載有以「苦楝根白皮」、「楝木皮」為主藥治療蛔蟲病的藥方。根據以上本草所載考證,與現今藥用苦楝皮及其原植物相符。

【植物形態鑑定】

1.川楝:參見川楝子「植物形態鑑定」項。

2.楝與川楝主要區別特徵:小葉邊緣通常有鈍圓齒,子房4~5室,核果長1.2~2cm,直徑1~1.5cm。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呈不規則板片狀、槽狀或半捲筒狀,長寬不一,厚2~6mm。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交織的縱皺紋及點狀灰棕色皮孔,除去粗皮者淡黃色;內表面類白色或淡黃色。質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呈層片狀,易剝離。氣微,味苦。任取本品一段,用手摺疊揉搓,可分為多層薄片,層層黃白相間,每層薄片有極細的網紋。

【藥材顯微鑑定】

根皮橫切面:落皮層較厚,其內側可見射線及頹廢篩管群;木栓層為多列木栓細胞。韌皮部韌皮射線波狀彎曲,寬3~5列細胞;韌皮纖維排列成多層斷續的環層,纖維束周圍的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有的含草酸鈣方晶。粉末特徵:紅棕色。

①纖維甚長,直徑15~27um,壁極厚,木化,纖維束周圍的細胞常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含晶細胞壁不均勻木化增厚,厚約至14um,方晶正立方形或多面形,直徑13~29um。

②木化韌皮薄壁細胞常緊附纖維束旁,類長方形、長條形或類圓形,長43~130um,直徑15~37um,壁稍厚,微木化,具稀疏紋孔。此外,有木栓組織碎片,有的含紅棕色物,澱粉粒單粒直徑約至13um,稀有簇晶。[1]

【藥材理化鑑定】

取本品1g,加乙醇10ml,浸漬2小時,時時振搖,濾過。取濾液1m1,揮干後,滴加對二甲氨基苯甲醛試液數滴,顯紅色;另取濾液1ml,置試管中,揮干後,加醋酐1ml,攪拌,沿管壁加硫酸數滴,醋酐層顯綠色,硫酸層顯紅色至紫紅色。

【採集加工】

春、秋二季剝取,曬乾;或除去粗皮,曬乾。

【飲片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絲,乾燥。

【性能功用】

苦,寒,有毒。歸肝經脾經胃經。驅蟲療癬。用於蛔蟲病,蟯蟲病,蟲積腹痛;外用疥癬瘙癢。內服:4.5~9g,水煎服。外用:適量,研末,用豬脂調敷患處。本品有一定的毒性,體虛及肝炎、腎炎患者不宜服用;脾胃虛寒者慎用。

【附註】

置通風乾燥處貯藏,防潮。[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