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叢枝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苦楝叢枝病
症狀
發病初期,病株局部新梢頂端生長受抑制,節間變短,腋芽、不定芽大量萌發,小枝叢生,重病株枝梢端部形成團狀的叢生小枝。小枝上葉小,黃化,明脈,有的還有皺縮和斑駁等現象。進一步發展,病枝頂梢枯死,又不斷交替增生叢生小枝。全株發病時,病株由上而下逐漸枯死,根部組織鬚根明顯變少。病株春季發葉比健株推遲約1個月。[1]
病原
在韌皮部的篩管細胞可檢視到類菌原體,在木質部導管細胞,廣東地區發現有類細菌。類細菌多態形,大小0.16~0.30μm×0.45~0.90μm。在改良的BC-zE固體培養基上,接種後5天出現緻密小菌落,14天後菌落直徑20~45μm,40天後達66~78μm。菌落白色,半球狀凸生於表面,常2~3個聚生,呈革蘭氏陰性反應。[2]
發生規律
該病除了通過嫁接傳染外,斑葉蟬(Erthoueure sp.)亦是傳毒媒介昆蟲。嫁接時枝接比皮接和芽接傳毒容易成功,症狀表現也快,病情也較重。葉蟬傳毒,若蟲比成蟲傳毒效率高且快,且葉蟬頭數愈多傳毒愈易成功。
分布與危害
該病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及江蘇等地均有發生。發病嚴重的植株常枯死。除苦楝外,川楝亦感病。
防治方法
①減少侵染來源:及時伐除病株,集中銷毀。
②藥劑防蟲:噴施樂果等殺蟲劑,防治葉蟬的危害,以減少或杜絕葉蟬的傳毒作用。
③選育抗病品種。
④用四環素類抗生素防治,可起到抑制病害,減輕病情的作用。
參考文獻
- ↑ 驚險!三江縣一夜天亮後,大樹被吹倒橫在橋欄上...網易訂閱
- ↑ 什麼是泡桐叢枝病?搜狗問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