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葉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苦葉菜 |
中文名稱:苦葉菜 拉丁學名:Patrinia scabiosaefolia 別稱:敗醬 界屬:植物界、敗醬屬 Patrinia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目:茜草目 Rubiales 科:敗醬科 Valerianaceae |
苦葉菜又名敗醬,俗稱胭脂麻、苦葉菜。為敗醬科多年草本,分白花敗醬和黃花敗醬兩種,味道微苦,有陳醬氣,適合旺火蒸、燉、炒。
分布區域:中國除寧夏、青海、新疆、西藏和廣東的海南島外,各地均有分布。
簡介
「苦葉菜」是一種敗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種類有兩種,分為白花敗醬和黃色敗醬。這兩種苦菜雖然不同,但是差別沒有那麼大,只是它們的葉子和花朵的顏色不同而已,它們的植株基本上都能長到100公分左右,分布在我國四川,東北三省等一些地區。
「苦葉菜」基本上喜歡生長在山坡、溝谷的灌木叢中。它的莖枝非常細,而且特別的光滑,葉子的正反面都有一些短毛。白花敗醬,個頭比較矮,葉子的邊緣有一些鋸齒狀。黃花敗醬葉子看上去非常的不規則,看上去好像有點破爛的感覺。
「苦葉菜」味道有些不好聞,在它新鮮的時候可能還有一些臭味。但是它可以用來清炒或者是燉湯,吃完之後能夠降低肝火。而且它還能做成乾菜,只要把它採摘回家,還能燉肉片吃,當然前提是你得忍受它的臭味兒。其實吃習慣了的,覺得它還是挺好吃的,而且經常吃它,對眼睛也很好。
根據一些資料記載,苦葉菜的全草都可以入藥,對於調製癰腫、痢疾等一些問題都有很好的藥用價值。雖然以前的苦葉菜是人們口中的主要糧食,但是隨着生活條件的加好,如今已經很少有朋友去吃它了,畢竟它的味道聞起來也沒有那麼的好聞。[1]
形態特徵
【黃花敗醬】:多年生草本,高70-1300cm。地下根莖細長,橫臥生,有特殖臭氣。基生葉叢生,有長柄,花時葉枯落;莖生葉對生;柄長1-2cm,上部葉漸無柄;葉片2-3對羽狀深裂,長5-15cm,中央裂片最大,橢圓形或卵形,兩側裂片窄橢圓形至線形,先端漸尖,葉緣有粗鋸齒,兩面疏被粗毛或無毛。聚傘狀圓錐花序集成疏而大的傘房狀花序,腋生或頂生;總花梗常僅相對兩側或僅一側被粗毛,花序基部有線形總苞片1對,甚小;花直徑約3mm;花萼短,萼齒5,不明顯;花冠黃色,上部5裂,冠筒短,內側具白色長毛;雄蕊4,與緣稍扁,由背部向兩側延展成窄翅狀。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白花敗醬】: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莖有特臭味;莖枝被粗白毛,後毛漸脫落。基生葉叢生;葉柄較葉片稍長;葉片寬卵形或近圓形,邊緣粗鋸齒;莖生葉對生;葉柄長1-3cm,上部地漸近無柄;葉片卵形、菱狀卵形或窄橢圓形,長4-11cm,寬2-5cm,先端漸尖至窄長漸尖,基部楔形下延,葉2對羽狀分裂,兩面疏具糙伏毛或近無毛。聚傘圓錐花序,集成疏生大傘房關;總苞葉卵狀披針形;花萼小,萼齒5,不明顯;花冠白色,直徑約5mm,冠筒短,先端5理解;雄蕊4,伸出;子房下位,花柱稍短於雄蕊。瘦果倒卵形,宿存苞片貼生、苞片近圓形,膜質,網脈明顯。
生長環境
1、生于山坡溝谷灌叢邊、林緣草地或間濕草地。
2、生於海拔500-800m的荒山草地、林緣灌叢中。
分布範圍
1、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南以及四川、貴州。
2、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南和西南等地。
藥用價值
【藥理作用】
1.鎮靜作用:曾報道、東北產黃芪敗醬有鎮靜作用,並認為其中所含皂甙為其有效成分。近年進一步研究證明黃花敗醬的乙醇浸膏或揮髮油口服,對小鼠都有明顯鎮靜作用,且能增強戊巴比妥鈉的催眠作用。而蒸去揮髮油的藥渣浸膏和總皂甙都鎮靜作用。在揮髮油中主要起作用的是敗醬烯和異敗醬烯,異戊酸無鎮靜作用。敗醬的鎮靜作用比同屬植物纈草強一倍以上。
2.抗菌作用:敗醬浸劑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類白喉桿菌、肺炎桿菌、炭疽桿菌和破傷風桿菌則無作用。白花敗醬全草的水煎液在雞胚內對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亦不明顯。
3.其他作用:敗醬有促進肝細胞再生,防止肝細胞變性的作用。是否與其所含墩果酸有關,值得探討。因為齊墩果酸對肝臟有保護作用。敗醬根熱水提取物500μg/ml對人子宮頸癌細胞的抑制率為100%,而對正常細胞則反有促進增殖的作用。
4.抗癌作用:敗醬根的熱水提取物腹腔注射給荷瘤小鼠(肉瘤-180)抑制癌細胞生長率為57.4%。
【毒性】
給小鼠灌服黃花敗醬干浸膏24g(生藥)/KG;觀察48小時,未見不良反應。黃花龍芽精分別以320MG/KG、600MG/KG、1200MG/KG,即相當於人用量的400、700和1500倍,餵飼小鼠7日,未見異常。黃花敗醬醇浸膏30g/kg,灌服,對小鼠有輕度呼吸抑制和輕度致瀉作用。
【理化鑑別】
(1)取本品粉末1g,加節餾水10ml,水浴加熱10min,濾過。濾液置試管中,密塞,強烈振搖1min。黃花敗醬泡沫15min消失,白花敗醬泡沫很快消失。(檢查皂甙)
(2)取本品甲醇提取液1ml,范干,以1ml冰醋酸溶解殘渣,加1ml醋酐-濃硫酸(19:1),混勻,稍加熱。黃花敗醬由黃變為紫紅色,白花敗醬由黃綠變為紫紅色。(檢查三萜皂甙)
(3)取本品甲醇提取液數滴,點於白磁板上,滴加10%香莢蘭醛濃硫酸溶液數滴。黃花敗醬顯藍紫色,白花敗醬顯黃棕色。(檢查押髮油)
【炮製】敗醬草炭:取敗醬草,置鍋內,用中火炒至黑色,噴淋少許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涼透。
【性味】味辛;苦;性微寒
【歸經】歸肋;大腸;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排膿。主腸癰;肺癰;癰腫;痢疾;產後瘀滯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患處。
【注意】《本草匯言》:久病胃虛脾弱,泄瀉不食之症,一切虛寒下脫之疾,咸忌之。
【製劑】抗炎闌合劑;敗醬片;舒眠片;郴州蛇藥;白花敗醬沖劑。
【選方】
①治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金匱要略》薏苡附子敗醬散)
②治產後惡露七、八日不止:敗醬、當歸各六分,續斷、芍藥各八分,芎藭、竹茹各四分,生地黃(炒)十二分。水二升,煮取八合,空心服。(《外台》)
③治產後腰痛,乃氣血流入腰腿,痛不可轉者:敗醬、當歸各八分,芎藭、芍藥、桂心各六分。水二升,煮八合,分二服。忌蔥。(《廣濟方》)
④治產後腹痛如錐刺者:敗醬草五兩,水四升,煮二升,每服二合,日三服。(《衛生易簡方》)
⑤治赤眼、障痛並胬肉攀睛:敗醬一握,荊芥、草決明、木賊草各二錢,白蒺藜一錢五分。水煎服。(《碩虎齋省醫語》)
⑥治癰疽腫毒,無論已潰未潰:鮮敗醬草四兩,地瓜酒四兩。開水適量沖燉服。將渣搗爛,冬蜜調敷患處。
⑦治吐血:敗醬草煎湯服。
⑧治赤白痢疾:鮮敗醬草二兩,冰糖五錢。開水燉服。
⑨治蛇咬:敗醬草半斤,煎湯頓服。另用鮮敗醬草杵細外敷。(⑥方以下出《閩東本草》)
【臨床應用】
取黃花敗醬鮮葉適量,加生石膏0.5~1兩共搗爛,再用1個鴨蛋清調勻,敷於腫痛處,24小時後取下。重者需敷2次。有併發症者加服20~50%黃花敗醬草煎劑,每日3~4次,每次20~30毫升;或當茶飲。治療200餘例,90%的病例在局部敷藥後24小時內症狀消失,重症(包括有睾丸炎合併症的)患者在第2次敷藥後一般症狀也能消失。此外,本品對癤、癰、乳腺炎、淋巴管炎等也有效果。
【各家論述】
1.《本草綱目》:敗醬,善排膿破血,故仲景治癰,及古方婦人科皆用之。乃易得之物,而後人不知用,蓋未遇識者耳。
2.《本草正義》:此草有陳腐氣,故以敗醬得名。能清熱泄結,利水消腫,破瘀排膿。惟宜於實熱之體。《本經》、《別錄》、《藥性論》、《日華子》諸書所載,無一非實熱瘀滯之症。惟產後諸痛,當以瘀露作痛者為宜。而瀕湖所引《別錄》,竟作產後疾痛;《大明本草》又以產後諸病渾言之,則流弊良多,不可不知所辨別者也。[2]
參考資料
- ↑ 農村這野草叫「苦葉菜」,對降低肝火有幫助,遇見可以採摘一些,快資訊,2019-06-11
- ↑ 苦葉菜醫學價值,醫學教育網,2012-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