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若是漢語詞語,讀音ruò shì,意思是如果是,出自《儀禮·有司徹》。[1]
基本資料 讀音:ruò shì
詞義:若:如果;如果是:他~不來,咱們就去找他;我~他,決不會那麼辦。
引證解釋 1.如此,這樣。
《儀禮·有司徹》:"司馬在羊鼎之東,二手執桃匕枋以挹湆,注於疏匕,若是者三。"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唐 劉長卿 《北歸入至德州界偶逢洛陽鄰家李光宰》詩:"華發相逢俱若是,故園秋草復如何?"
明 王鐸《送袁環中(袁可立子)郎中奉使寧遠餉軍序》:"若是,則天下之至危者可厝之,至安又何惴惴焉,懼彼恐喝中國而畏其強哉。"
清 戴名世 《凌母嚴太安人壽序》:"夫達官貴人之名,果足以為親重乎?若是者,吾亦以為非是。"
2. 如果,如果是。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若是財利雙關,自不必說。"
魯迅 《書信集·致鄭振鐸》:"書店股東若是商人,其弊在胡塗,若是智識者,又苦於太精明,這兩者都於進行有損。"
基本解釋 [if] --一般用在偏正複句中偏句的開頭,表示假設,相當於"要是"、"如果",正句中常用"就"、"便"跟它相呼應
若是似都管看待我們時,並不敢怨悵。--《水滸傳》
他若是不去,我們就讓別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