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蘇軾《游金山寺》翻譯與賞析


蘇軾

游金山寺》熙寧四年(1071)十一月,蘇軾赴杭為通判途中,經鎮江時作此詩。金山寺:宋時在江心金山上,今已淤積成陸地。紀昀評曰:「首尾謹嚴,筆筆矯健,節短而波瀾甚闊。」(《紀批》)汪師韓云:「一往作縹緲之音,覺自來賦金山者,極意着題,正無從得此遠韻。」(《汪評》)[1]

目錄

原文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入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

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注釋

「我家」句:施補華《峴傭說詩》:「蓋東坡家眉州近岷江,故曰『江初發源』。」

中泠:即江南第一泉,宋時鄰金山在江中,今已成陸,近一泉飯店。石盤陀:指金山。

歸楫:指從金山返回鎮江城內的船。

初生魄:指新月。《禮記·鄉飲酒義》:「月之三日而成魄。」由此可見,蘇軾是在十一月上旬游金山寺。

「江心」四句:蘇軾自註:「是夜所見如此。」

「有田」句:乃作者決意歸隱的誓詞。古人常指水發誓,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晉公子重耳語:「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晉書·祖逖傳》記祖逖北伐渡江時,「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後蘇軾欲買田於鎮江,引此詩云:「今有田矣不歸,無乃食言於神也耶?」(《東坡志林·買田求歸》)蓋自謂背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