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軾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本篇選自《彊村叢書》本《東坡樂府》卷一。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嘉祐進士。歷官祠部員外郎、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因反對變法,陷新舊黨爭而屢遭貶謫,最後出知惠州、儋州,北還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蘇軾詩、詞、文、書、畫皆工,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等。[1]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一作「浣紗溪」,又名「小庭花」等。雙調,平韻。偶見仄韻之作。此詞作於神宗元豐元年蘇軾知徐州時。原調下有註:「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這裡選第四首。

原文

簌簌衣巾落棗花(1),村南村北響繰車(2),牛衣古柳賣黃瓜(3)。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注釋

簌簌:花落貌。此句實為「棗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

繰(sāo)車:抽繭出絲的工具。繰,又作「繅」,把蠶繭浸在熱水裡,抽出蠶絲。

牛衣:供牛禦寒的披蓋物,如蓑衣之類。這裡泛指用粗麻織成的衣服。又,薛瑞生《東坡詞編年箋證》引宋曾季貍《艇齋詩話》:「東坡在徐州作長短句云:『半依古柳賣黃瓜。』今印本作『牛衣古柳賣黃瓜』,非是。予嘗見坡墨跡作『半依』,乃知『牛』字誤也。」

導讀

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五首。這第四首描述鄉間的見聞和感受,藝術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清新生動,明白真切,栩栩傳神。此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並不是一般情況下通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一的畫面,而是通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詩人意識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組連續不斷的影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