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軾《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原文、注釋與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軾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此詞為蘇軾元豐五年三月謫居黃州期間作。[1]

原文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注釋

蘄(qi)水:今湖北浠水縣。

蘭溪:出箬竹山,溪兩側多生蘭草,故名。

蕭蕭:同「瀟瀟」,雨聲。

子規:杜鵑的別名。

休將:不要。

白髮:指老年。「黃雞催曉」「白日催年」,意思是說人就是在黃雞叫聲、白日流動中一天天變老的。在這裡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不要因為自己老了就消極悲觀,人生也會返老還童。

串譯

遊歷在蘄水的清泉寺,清泉寺面對着蘭溪,蘭溪的水向西流去。山腳下蘭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間沙路乾淨得沒有泥,傍晚細雨中傳來杜鵑的陣陣啼叫聲。誰說人老就不可再年少?門前流水還能執著地奔向西邊!不必煩惱嘆白髮,悲嘆衰老。

賞讀提示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詩,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着。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杜鵑啼聲淒婉,本易引發羈旅之愁,但此際漫步溪邊,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悅的。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對人生的哲思。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髮感慨和議論。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而此時面對眼前西流的蘭溪水,作者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作者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他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緻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誦讀須知:此時作者因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團練副使,也就是說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因此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精神,是作者之所以受到後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此詞誦讀成功的根結之所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