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軾《汲江煎茶》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軾

汲江煎茶》寫月夜「汲江」—烹茶—品茶,品嘗了茶趣,也品嘗了孤寂與落寞。這是元符三年(1100)寫於儋州的一首七律。這首詩的風格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細膩,二是鮮活。寫生活細事,卻寫出了詩意美感。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稱這首詩「句句皆奇」。[1]

原文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注釋

瓮:古代的容器,類似現在的瓦罐。

譯文

煎茶離不開清江水,水清還須旺火烹;深夜裡親臨釣石上,為的是取回的江水深又清。舀在大瓢里的月亮,隨着江水歸入我的水瓮;擔月歸來,再用小勺,把江水引進瓶中。聽煎茶水聲細如雨,看火燒茶腳自沸騰;倒茶的微響更悅耳,暢然瀉出松風聲。可惜我腸胃空空,想飲茶卻不能盡興;長夜枯坐荒城裡,聽長長短短的更鼓聲。

解析

開頭四句寫「汲江」。「活水」,即江水;「活火」,旺水。兩「活」相配,茶事所貴,是品茗行家的經驗之談。「自臨釣石取深清」,其「深清」「釣石」、詩人「自臨」皆質樸、細緻又引人想象。「大瓢貯月歸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是天下名聯。王水照先生評曰:「說白了,不過是指兩個動作,即用大瓢把江水舀入瓮中,再用小勺把江水注入瓶內。但『貯月』『分江』的天真想象,『春瓮』『夜瓶』的構詞色彩,把水清月白、春意夜緒的無限情趣,渲染得既清逸又飽滿,使之頓成名聯。」周濟夫先生也十分激賞:「本為很平常的兩個動作,一經詩人點化,便覺詩意盎然了。「詩意盎然」在於詩人自然而又鮮活地創造了既可感受又不乏想象餘地的一個富有美趣的意象。隨後兩句寫「煎茶」,「茶腳」即茶葉,「瀉」即倒茶。煎茶的細雨聲、倒茶的「松風」響,又創造了「雨」和「風」的視覺、聽覺形象。把生活中的細事寫得如許生動引人,有趣有味,是詩人的超人處。結尾品茗——如此佳茗卻喝不了三碗,乃窮愁困頓所致,整篇安閒恬適的氛圍中又平添了幾絲悲涼蕭疏。

九百多年前的儋州月夜,詩人把江中的明月舀進了春瓮;九百多年後的今天,這一片明月分別泊進了多少後人的心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