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次韻張安道讀杜詩》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次韻張安道讀杜詩》這首詩蘇軾寫於熙寧四年(1071)五月,時蘇軾在汴京,官官告院。張方平(安道)時知陳州,弟蘇轍為州教授。方平是蘇軾兄弟最敬重的長輩。方平作的讀杜詩,蘇軾兄弟都有次韻。[1]
原文
大初微缺,流風困暴豪。
張為詞客賦,變作楚臣騷。
展轉更崩壞,紛綸閱俊髦。
地偏蕃怪產,源失亂狂濤。
粉黛迷真色,魚嘏易豢牢。
誰知杜陵傑,名與謫仙高。
掃地收千軌,爭標看兩艘。
詩人例窮苦,天意遣奔逃。
塵暗人亡鹿,溟翻帝斬鰲。
艱危思李牧,述作謝王褒。
失意各千里,哀鳴聞九皋。
騎鯨遁滄海,捋虎得綈袍。
巨筆屠龍手,微官似馬曹。
迂疏無事業,醉飽死游遨。
簡牘儀型在,兒童篆刻勞。
今誰主文字,公合把旌旄。
開卷遙相憶,知音兩不遭。
般斤思郢質,鯤化陋儵濠。
恨我無佳句,時蒙致白醪。
殷勤理黃菊,未遣沒蓬蒿。
注釋
大雅:《詩經》的組成部分,有大雅、小雅。《稚》為周王畿內樂調。《大雅》為西周初年作品,舊訓雅為正,或指與「夷俗邪音」不同的正聲。後世以反映讚頌封建王朝的重大措施或事件的詩歌為「大雅」。
初:開始,漸漸。
微:衰微。
缺:缺乏。
張:鋪張。
詞客:由戰國時期的門客演變而來,這裡指戰國荀況、漢司馬相如、揚雄、班固等賦家。
髦:古代幼兒下垂至眉的短頭髮,此謂年輕人。
黛:青黑色的顏料,古代女子用以畫眉。
豢:原意為飼養牲畜。
溟翻:大海翻騰。
帝斬鰲:鰲指巨大的龜;《列子·湯問》有從前女媧鍊石補天,「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四根柱子)」之語。
簡牘:書籍,著作。
般斤:出《莊子·徐無鬼》。
儵):白鰷。
白醪:糯米酒。此句謂方平常送酒。「蒙」有看得起的意思。
譯文
詩經大雅漸漸地不流行了,詩歌被一種新興的、強勁勢頭的、與正聲不協調的(甚至是缺乏素養的)勢力所困擾,於是出現了以鋪張、鋪陳事物為創作方法的新體詩歌——賦和一批賦家。隨着時代的不斷推移,詩的創作一次又一次出現了危機,以致到了崩壞的地步。詩作逐漸優劣混淆,就好像用魚蝦替換了祭祀用的牛羊。當今只有杜甫才得以與李白並駕齊驅。這兩個人都是集諸家之大成,成就如並行的兩條船,難分高下。可惜詩人都是窮苦的,自長安陷落後,一直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唐肅宗雖然平定了戰亂,但唐朝也因此失去了天下。動亂的年代,朝廷只需要李牧這樣的猛將,對王褒這樣的文士便不再重視。李白和杜甫政治失意,只能流落江湖,寫詩抒懷,即便是偏遠的地方也能聽到他們的詩作。李白騎鯨海上漂游,杜甫則依傍嚴武生活。雖然才學卓著,卻是官職低微。杜甫疏於世事,做官也不成功,不時醉酒遨遊。但杜甫的詩作堪稱典範,那些雕蟲小技都無與倫比。如今在詩作上,張安道堪稱文章旗手。看你的文章就想到杜甫,只可惜生在不同的朝代無法成為知音。你是杜詩的知音,好似石匠對郢人運斤成風。你的詩作如鯤鵬,我的文章不過是鰷魚,不敢與你相提並論。只恨自己沒什麼好詩作,倒承蒙你敬以白酒。我還是栽種菊花吧,不要再作詩了。
解析
這首詩分三段,首十四句為第一段,歷敘詩歌發展源流,說明杜甫是《詩經》、楚《騷》、漢賦的繼承者。第二段十四句寫杜甫的遭遇,兼及李白。着重寫了杜未能得所用。第三段十二句,寫杜詩是後代學習的典範。兒童學,方平和蘇軾皆學,並有唱和詩篇。
這首詩為五言排律,除尾聯外全詩全都對仗,不同於五律的只中間四句對仗。今觀這首詩對仗工穩、自然,功力非凡。這首詩為次韻,必須用原唱之韻,不同於自唱的自由用韻。這首詩次韻卻如自唱,驅遣難韻,若無其事,且不乏「詩人例窮苦,天意遣奔逃」這樣的名句。張方平原韻之題為「讀杜詩」,次韻內容亦為讀杜詩。方平以博學聞,詩亦為時所稱,平生服膺杜甫,其讀杜詩乃精心結撰。其詩論杜詩成就,見解深刻,敘杜甫遭遇,哀惻動人。然較之蘇軾次韻,則高下判然。軾詩從歷史高度、時代廣度論杜甫,為方平所不及。軾詩讀杜,學杜,似杜,杜詩步步為營,沉穩嚴謹,軾這首詩亦然。然亦有杜詩所未有者,軾詩句句直下,一氣呵成。論者謂軾這首詩面目是杜,氣骨是蘇,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