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首詞蘇軾寫於元豐五年(1082)。蘇軾和幾個朋友到黃岡城外的沙湖看新買的農田,返回的途中遇雨,攜帶雨具的僕人們先走了,他們只好冒雨趕路。同行的人都被淋得狼狽不堪,蘇軾卻渾然不覺,寫了這首詞,寫了他風雨中的淡定和從容。[1]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注釋
芒鞋:草鞋。
譯文
不要在意那穿越樹林的風聲,不要在意那敲打樹葉的雨聲,我要一路吟嘯寄興,我要一路信步徐行。手持竹杖,腳蹬草鞋,比那騎馬還輕鬆,有什麼可憂可怕的——任憑一蓑煙雨,伴我直道而行的人生!微寒的春風頻送,把我的醉意吹醒,涼沁沁,微微冷;自有斜陽多情,山頭依依遙相迎。試回首,一路蕭瑟又何妨?儘管歸去——無所謂風,無所謂雨,無所謂晴。
解析
上片,寫雨中舉步,不僅不以風雨為然,「莫聽穿林打葉聲」——起句就不同凡響,光彩照人,而且在風雨中保持着「吟嘯」「徐行」的瀟灑風姿,以「竹杖」「芒鞋」(草鞋)為樂事的心情,還由近及遠、由物及人地喊出「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壯情懷,顯示了他仕途坎坷中不悲觀、不消沉的心態。
下片,雨過天晴,春風微冷、斜陽迎人的情景中,又借景抒懷地回顧來路的風雨,表達了視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為平常的胸懷,顯示了他履險如夷、坦然自若的生活態度和沉勇、開朗、達觀、瀟灑的性格。上下片的結尾皆語意雙關,情味雋永,富有理趣。「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表達了他雨既不怕、晴亦不喜、超越寵辱得失的恬淡徹悟的人生態度,這種從自然晴雨中引發而來的人生哲思,實際上是他親歷仕途風雲後的內省和了悟。
全詞從風雨如晦的陰雨寫起,詞的境界卻異常清麗、澄澈,沒有絲毫的壓抑、消沉、陰鬱。有人說,這是蘇詞中最為快適、瀟灑的一首快詞。劉石先生解讀這首詞:蘇東坡塑造出了一個履險如夷、憂樂兩忘、禍福不驚、任天而動的自我形象……正是這種精神支撐着蘇軾走過坎坷不平的漫長人生。
靜而思之,艱難曲折豈止存在於蘇軾的仕途上。人生路上誰人不是風雨兼程呢?我們不也該保持這種豁達和瀟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