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軾《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軾

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王定國即王鞏,字定國。受「烏台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今廣西賓陽)。王定國受貶時,其歌伎柔奴隨行到嶺南(嶺,指大庾嶺)。這首詞寫於王定國遭貶後自嶺南賓州歸來,東坡與二人於汴京相逢的家宴上。柔奴為蘇軾勸酒時,東坡問她是不是不習慣廣南的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東坡聽後深受感動,寫了這首詞,刻畫出一位不僅有姣好容貌也有着美好心靈的歌伎形象。[1]

原文

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余問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因為綴詞雲。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

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

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注釋

分付:賜予。

皓齒:白白的牙齒。

譯文

常羨慕你這英俊男兒,儀態嫻雅,容顏如玉,老天多情又賜予你一位肌膚白皙如酥的美女。聽她清歌一曲自作自唱,輕啟皓齒,歌聲清揚;微風乍起吹送,似有飛雪飄灑攜去熱浪,炎炎酷暑變清涼。從萬里外的嶺南歸來,更加煥發了你們的青春。難忘你們的微笑,淺淺的笑容里還帶着嶺南梅花的清芬。試問謫居嶺南的處境該是難以習慣吧?想不到她的回答卻是:我這顆心兒安放在哪,哪兒就是我的家鄉。

解析

起筆「常羨」二句,以「琢玉郎」和「點酥娘」為喻,形容王定國與其歌伎柔奴的美好形象。「琢玉郎」即玉琢的少年郎,形容王定國的美好儀態;「點酥娘」為一歌女名,這是用「點酥」比喻柔奴的肌膚如同凝酥般白皙嬌美。上闋寫人、寫歌、寫情,用簡潔的筆觸勾勒出一個美好、歡快、清爽的情境。蘇軾與王定國、柔奴三人有一個共同的人生境遇和共同的苦樂情懷:同是「烏台詩案」的蒙冤被貶、歷經苦難又走出苦難的無辜受害者。蘇軾用人的美好依舊、自作自唱的清歌、酷暑「變清涼」的如釋重負的感覺,寫出了他們走過人生的陰霾、面臨命運的轉機時的欣悅的心境。「雪飛炎海變清涼」的感覺出語新奇又真切。

下闋「萬里歸來顏愈少」三句也寫得有形、有情、有神韻。「顏愈少」意謂雖飽嘗他鄉漂泊之苦,歸來反而風采依舊,暗寫了柔奴的堅韌與內在的活力。平靜的「微笑」之中漾溢出嶺南梅花傲雪的貞靜的梅香,以笑引梅,以花寫人,以梅的清香寫人的內質的美。蘇軾選了一個「微笑」的鏡頭,然後用奇妙而又意味深長的想象將美好的視覺形象與嶺南「梅香」的嗅覺美感通感起來,喚起讀者聯想,境界全出又含有蘇軾的情意結句又出新意——「試問嶺南應不好」,卻引出一句警策雋永的人生悟語——「此心安處是吾鄉」,雖然化用白居易《吾土》的「身心安處為吾土」,但用於這裡十分符合柔奴和王定國的經歷。蘇東坡在讚美一位看似柔弱卻堅強的女子的同時,也表達出自己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心態,同時表達了對受到「烏台詩案」牽連的友人的一種關切,這種關切並沒有感傷的情調,而是經歷了風雨重見彩虹的欣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