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南歌子(海上乘槎侶)》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南歌子(海上乘槎侶)》觀潮指觀錢塘江潮。大江之東,凡水入海,無不通潮,而以錢塘江潮最為天下奇觀,錢塘江潮又以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最為壯觀。蘇軾有好幾篇描寫錢塘江潮的詩詞,這是其中較早較有名的一篇,蘇軾寫於熙寧五年(1072)通判杭州時。蘇軾作詞一般認為起於通判杭州時,這一首是可以準確確定年代的最早的東坡詞,已開始顯露出蘇詞豪放的本色。上闋因觀潮而想象仙人正乘潮來去,下闋因潮聲如雷而希望有琴師來譜寫潮聲。全詞想象豐富,氣勢磅礴,用典多而貼切。[1]
原文
海上乘槎侶,仙人萼綠華。
飛升元不用丹砂,住在潮頭來處渺天涯。
雷輥夫差國,雲翻海若家。
坐中安得弄琴牙,寫取餘聲歸向《水仙》夸?
注釋
乘槎侶:據《博物志》卷三栽,天上銀河與海相通。海邊有人見每年八月都有竹筏經過,於是乘上竹筏,結果到了銀河。此寫凡人可上天。
萼綠華:據陶弘景《真誥·遠象》載,仙女萼綠華,年約二十,着青衣,有姿色,每月六次到晉人羊權家。此寫仙人可下凡。
雷輥:形容潮聲如雷滾動。
海若家:北海若,傳說是海神。指大海。
「坐中」二句:弄琴牙指撫琴的伯牙。傳說他向成連學琴,三年不成,後隨師到海上,作《水仙操》,琴聲大進。事見《樂府解題·水仙操》。
譯文
八月十八日觀潮海上有人乘竹筏直上銀河,仙女萼綠華常來凡間羊權家。可見飛升上天不需吃丹砂,只要乘着潮勢就可走遍天涯。潮聲如雷滾動,在夫差的故國,潮水如雲翻騰在海神的老家。席上怎能得到善撫琴的伯牙,譜寫潮聲,可與《水仙操》比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