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死,徽宗(趙佶)繼位。五月,蘇軾被赦北歸,六月渡海作這首詩,這首詩可視為詩人對海南之行的總結。[1]
原文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注釋
參橫斗轉:參、斗,兩星名,二十八宿中的兩宿。橫、轉,指星座位置的移動。
終風:終日之風。
魯叟:指孔子。
茲:這。
譯文
大海的上空星移斗轉,海上行船已近更深夜半;連日的風雨似解人意,雨霽風息,晴和一片。晴空朗朗的(夜晚)雲散月明,有什麼能把它遮蔽,青天碧海的容顏,本來就這樣清澄明淨。我既北歸,就不必懷有孔子意欲乘舟海上的感嘆;今夜的海濤聲聲伴我,聽起來真如黃帝奏樂一般。
這海南之行縱然九死一生,我也沒有什麼恨怨這種人世間奇絕的經歷,最值得我回味、讚嘆!
解析
前四句用以景擬情、景情相融、自然天成的比體,描述了謫居生涯行將結束時的興奮心情。頷聯「雲散月明」二句自有深意。《書·謝重傳》:「日夜明淨,道子因戲重曰:卿居心不淨,乃復強欲滓穢太清邪?」「雲散月明誰點綴」的「點綴」,這裡有遮蔽、玷污意,故解譯如是。意謂政敵的橫行,如蔽月浮雲,終會消散;自己一生清白,正如這天容海色,一片澄明。「空餘」兩句連用兩典。《論語·公冶長》載,孔子曾說:「道(王道)不行,乘桴(筏)浮于海。」詩人藉以抒懷。尾聯為全詩抒情重心,化用屈原《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意,將謫居海南視為平生最奇妙的遊歷。後半首抒寫絕處逢生的喜悅,對人生哲理的深刻領悟。通觀全篇,突現出一位氣節堅貞、品格高潔、胸懷闊大、性格超曠的志士兼詩人形象。這首詩大筆揮灑,景色壯麗,蘊含深邃,可謂東坡七律壓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