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元豐五年(1082)貶官黃州時作。臨皋,在黃岡城南,瀕臨長江。蘇軾於元豐三年到達黃州,先住在定惠院,不久遷居臨皋。元豐五年東坡雪堂建成,蘇軾自號東坡居士,但仍住在臨皋,雪堂只是他宴會客人的地方。這首詞就是他從雪堂宴客歸來所作。上闋寫他夜飲歸來的醉態,下闋抒發他渴望自由,不願為功名利祿奔波的心情。據葉夢得《避暑錄話》(上卷)載,第二天黃州城中盛傳蘇軾昨晚掛冠江邊,乘着小船長嘯而去。知州徐君猷大驚,以為「州失罪人」,罪責不輕,立刻趕到臨皋,但蘇軾還未起床,正鼾聲如雷。[1]
原文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豰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注釋
雷鳴:寫打鼾聲,謂已熟睡。韓愈《石鼎聯句序》:「即倚牆睡,鼻聲如雷鳴。」
此身非我有:指不能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莊子·知北游》:「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乎道!」
營營:往來忙碌的樣子,此指為世俗的功名利祿奔忙。
豰紋:形容水波波紋。
譯文
夜歸臨皋晚上在東坡開懷暢飲,醒了又醉,醉了又醒。回家時好像已打三更。家童鼾聲如雷,敲門沒有人答應。我只好靠着手杖,傾聽滔滔的江濤聲。我常常怨恨身非已有,什麼時候能忘記奔波經營?夜已深,風已停,江波平靜,我希望乘着小船離開官場,在江河湖海消磨我的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