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幕遮·懷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幕遮·懷舊》

作品名稱:《蘇幕遮·懷舊》

創作年代: 北宋

文學體裁:詞

作者:范仲淹

《蘇幕遮·懷舊》是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詞作。這是一首描寫羈旅鄉愁的詞。此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絢麗多彩的筆墨描繪了碧雲、黃葉、寒波、翠煙、芳草、斜陽、水天相接的江野遼闊蒼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曠遼遠的秋景圖,抒寫了夜不能寐、高樓獨倚、借酒澆愁、懷念家園的深情。全詞低回宛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上闋着重寫景,以氣象宏大渾厚,意境深遠,為下闋抒情設置了背景;下闋重在抒情,直抒胸臆,聲情並茂,意致深婉。其主要特色在於能以沉鬱雄健之筆力抒寫低回宛轉的愁思,展現了范仲淹詞柔媚的一面。《西廂記》中「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就是化用的這首詩中的名句。

原文

譯文

碧雲飄悠的藍天,黃葉紛飛的大地,秋景連接着江中水波,波上瀰漫着蒼翠寒煙。群山映着斜陽藍天連着江水。芳草不諳人情,一直延綿到夕陽照不到的天邊。

默默思念故鄉黯然神傷,纏人的羈旅愁思難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夢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獨倚高樓望遠,只有頻頻地將苦酒灌入愁腸,化作相思的眼淚。[1]

作品鑑賞

這首詞抒寫了羈旅鄉思之情,題材基本上不脫傳統的離愁別恨的範圍,但意境的闊大卻為這類詞所少有。

上片寫穠麗闊遠的秋景,暗透鄉思。起首「碧雲天,黃葉地」兩句,即從大處落筆,濃墨重彩,展現出一派長空湛碧、大地橙黃的高遠境界,而無寫秋景經常出現的衰颯之氣。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兩句,從碧天廣野到遙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雲天、黃葉地。這湛碧的高天、金黃的大地一直向遠方伸展,連接着天地盡頭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籠罩這一層翠色的寒煙。煙靄本呈白色,但由於上連碧天,下接綠波,遠望即與碧天同色而莫辯,如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所以說「寒煙翠」。「寒」字突出了這翠色的煙靄給與人的秋意感受。這兩句境界悠遠,與前兩句高廣的境界互相配合,構成一幅極為遼闊而多彩的秋色圖。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傍晚,夕陽映照着遠處的山巒,碧色的遙天連接這秋水綠波,淒淒芳草,一直向遠處延伸,隱沒在斜陽映照不到的天邊。這三句進一步將天、地、山、水通過斜陽、芳草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這裡的芳草,雖未必有明確的象喻意義,但這一意象確可引發有關的聯想。自從《楚辭·招隱士》寫出了「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以後,在詩詞中,芳草就往往與鄉思別情相聯繫。這裡的芳草,同樣是鄉思離情的觸媒。它遙接天涯,遠連故園,更在斜陽之外,使矚目望鄉的客子難以為情,而它卻不管人的情緒,所以說它「無情」。到這裡,方由寫景隱逗出鄉思離情。

整個上片所寫的闊遠穠麗、毫無衰颯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筆下是少見的,在以悲秋傷春為常調的詞中,更屬罕見。而悠悠鄉思離情,也從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寫中暗暗透出,寫來毫不着跡。這種由景及情的自然過渡手法也很高妙。

過片緊承芳草天涯,直接點出「鄉魂」「旅思」。「鄉魂」與「旅思」意思相近。兩句是說自己思鄉的情懷黯然悽愴,羈旅的愁緒重疊相續。上下互文對舉,帶有強調的意味,而主人公羈泊異鄉時間之久與鄉思離愁之深自見。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讀。說「除非」,足見只有這個,別無他計。言外之意是說,好夢做得很少,長夜不能入眠。這就逗出下句:「明月樓高休獨倚。」月明中正可倚樓凝思,但獨倚明月映照下的高樓,不免愁懷更甚,不由得發出「休獨倚」的慨嘆。從「斜陽」到「明月」,顯示出時間的推移,而主人公所處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樓,足見鄉思離愁之深重。「樓高」「獨倚」點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寫的都是倚樓所見。這樣寫法,不僅避免了結構與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寫景與下片的抒情融為一體。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因為夜不能寐,故借酒澆愁,但酒一入愁腸都化作了相思淚,這真是欲遣鄉思反而更增鄉思之苦了。結拍兩句,抒情深刻,造語生新。作者另一首《御街行·紛紛墜葉飄香砌》則翻進一層,說:「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寫得似更奇警深至,但微有做作態,不及這兩句自然。寫到這裡,鬱積的鄉思旅愁在外物的觸發下發展到高潮,詞也就在這難以為懷的情緒中黯然收束。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這本是詞中常見的結構和情景結合的方式,其特殊性在於麗景與柔情的統一,更準確地說,是闊遠之境、穠麗之景、深摯之情的統一。寫鄉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詞所描繪的景色卻闊遠而穠麗。它一方面顯示了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託了離情的可傷,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顯得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於頹靡。整體說來,這首詞的用語與手法雖與一般的詞類似,意境情調卻近於傳統的詩。這說明,抒寫離愁別恨的小詞是可以寫得境界闊遠,不局限於閨閣庭院。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於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2]

視頻

蘇幕遮•懷舊

參考資料

  1. 蘇幕遮·懷舊, 古詩文網,
  2. 「范仲淹」詩詞全集(313)首), 詩詞名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