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幕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幕遮詞牌名。亦稱《鬢雲松令》。前後闋無異,四仄韻。名字來自一種少數民族服飾。

詞牌沿革

唐玄宗時教坊曲,後用作詞調。幕,一作「莫」或「摩」。這個曲調源於龜茲樂,本為唐高昌國(高昌故城位於今新疆吐魯番市東)民間於盛暑以水交潑乞寒之歌舞戲。中唐高僧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四十一《蘇莫遮冒》:「亦同『蘇莫遮』,西域胡語也,正雲『颯磨遮』。此戲本出西龜茲國,至今猶有此曲。此國(指中國,慧琳為疏勒國人。)渾脫、大面、撥頭之類也。或作獸面,或像鬼神,假作種種面具形狀;或以泥水沾灑行人;或持羅縮搭鈎,捉人為戲。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戲,七日乃停。土俗相傳云:常以此法禳厭,驅趁羅剎惡鬼食啖人民之災也。」這個曲調一般認為在唐以前的北周時已傳人中原,初唐時渾脫舞曾盛行一時,《舊唐書·張說傳》:「自則天末年,季冬為潑寒胡戲,中宗嘗御樓以觀之。[1]」那時不在七月舉行,而是在寒冷的臘月。《舊唐書》中宗本紀云:「(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十二月丁未,作潑寒胡戲。」《新唐書·宋務光傳》載并州清源尉呂元泰上中宗書日:「比見坊邑相率為渾脫隊,駿馬胡服,名日『蘇莫遮』。旗鼓相當,軍陣勢也;騰逐喧噪,戰爭象也……胡服相歡,非雅樂也;『渾脫』為號,非美名也。安可以禮義之朝,法胡虜之俗?……《書》曰:『謀,時寒若。』何必贏形體,灌衢路,鼓舞跳躍而索寒焉?」說明這個舞樂是「胡虜之俗」,人們在路上灌水相潑,鼓舞跳躍而索寒。據學者考證,「渾脫」是「囊袋」的意思,原指用牛羊皮製成的革囊,可作渡河的浮囊,也是西域遊牧民族用以盛水或奶的工具。跳舞時舞者用油囊裝水,互相潑灑,故稱之為「潑寒胡戲」,而表演者為了不使冷水澆到頭上,就戴上一種塗了油的帽子,高昌語叫「蘇幕遮」。宋·王明清《揮麈錄》前錄卷四載「高昌」之風俗云:「俗多騎射,婦人帶油帽,謂之蘇幕遮。」近人俞平伯《唐宋詞選釋》考證,蘇幕遮是波斯語的譯音,原義為披在肩上的頭巾。《蘇幕遮》的曲名正是源於歌舞者的這種服飾,因而得名。唐玄宗時,由於這種「潑寒胡戲」被朝臣視為胡虜之俗而有傷風化,玄宗於開元元年(713)十二月七日,曾頒詔書《禁斷臘月乞寒敕》,使此俗一度「禁斷」,但在上面慧琳的表述中,「蘇幕遮」在民間仍得以保存,只是由以前的十一月變為七月初,「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戲,七日乃停。」且由潑寒的胡戲變成了驅鬼消災的民俗。

詞牌格式

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例詞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2]

柳飛綿,花實少。鏤板音清,淺發江南調。斜日兩竿留碧草。足重重,又近東門道。

去塵濃,人散了。回首旗亭,漸漸紅裳小。莫訝安仁頭白早。天若有情,天也終須老。

視頻

蘇幕遮 相關視頻

「宋詞三百首」《蘇幕遮 懷舊》范仲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