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蘇州水八仙(韓樹俊)

蘇州水八仙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蘇州水八仙》中國當代作家韓樹俊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蘇州水八仙

序曲

「春季荸薺夏時藕,秋末茨菇冬芹菜,三到十月茭白鮮,水生四季有蔬菜」。

蓮藕雞頭米菱角荸薺茨菇茭白蓴菜水芹,生長在蘇州的八種水生食物。你沐浴着蘇州的陽光,吮吸蘇州的水,或紮根在水中的泥土,或漂蕩於水面,你成了蘇州水的兒女。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物種,一方水土栽培出一方精靈,酥糯甜軟,這正是蘇州的味道,此味只應蘇州有!

茭白

這裡的風太清。

這裡的水太柔。

於是,綿延了三千四百餘年的水生物種,依然如小女初長成——有一個好名字:茭白;有一副好身材:修長挺拔;有一張好容顏:潔白柔嫩。

今天人們稱你「茭白」,其實,菰、茭瓜、茭筍都是你的名字。

《吳郡志》載:「葑,菰根也,今江東有菰田。」相傳春秋時期吳國建都姑蘇,六城門之一的「葑門」即由「菰」引伸而來。

你的名字,讓人追溯你至少有着三千四百餘年的歷史。

披一身青綠色的緊身睡袍,離開大塘、水渠,脫去睡袍,亮出潔白細嫩的你,食用取其首,正如南宋石湖詩人范成大說:「菰首,吳謂之茭白,甘美可羹。」

茭白絲、茭白片、茭白丁、茭白塊……是說入鍋上盤的形狀;油燜、清蒸、紅燒、醃製……是說烹煮的方式;茭白炒肉絲、茭白炒雞蛋、茭白炒蝦……是說「伴侶」之眾多。你肉質糯軟,甘美可口,風味甚佳,入口清而有韻,說起你的營養功效,聽李時珍說:去煩熱、止渴、利大小便。你被世人譽為「水生珍蔬」當之無愧!

白髮茭白,你與余秋雨筆下的「白髮蘇州」一樣,洋溢着青春的氣息。

蓮藕

白嫩。甜脆。

女人的臂。孩子的膀。

你就是當年吳王夫差靈岩山頂玩花池中為西施栽種的那支蓮藕?

你就是唐朝時進貢給皇室享用的那支蓮藕?

是的,就是那支蓮藕,依然是那麼鮮嫩,依然是那麼潔白。

當夏日的薰風吹起,蘇州城郊的大塘里,荷花朵朵,荷香陣陣。作為地下莖的糖藕藉着陽光瘋長,采起,洗淨,如白嫩嫩的娃。

河埠頭,幾個穿着肚兜的洗糖藕的姑娘,銀鈴般的笑聲激起滿天水花,一支支洗淨了的糖藕,就如她們潔白滾圓的臂膀。 大塘邊,一群頭裹包頭巾,身着拼接衫的江南婦女,挑起一擔擔鮮藕,扭動着她們健碩的腰肢,唱一曲悠長的吳歌,將一擔擔鮮藕送上船。明天搖一條小船,咿咿呀呀和着曲兒滿城叫賣去……

於是,蘇州人的餐桌上又多了一道時鮮貨,糖醋藕片、炒藕絲、藕粉圓子、桂花糖藕……

水芹

翠綠。青白。

根脆,莖嫩,葉清香。

時令菜中的你,從元旦前後,到四五月份,江南人家的餐桌上,總有一道鮮嫩爽口的水芹。

生煸、涼拌、水煮、熱炒,清炒水芹、水芹菜炒香乾、水芹炒百葉、水芹菜炒肉絲、蘋果水芹絲沙拉、魚柳水芹、麻油芹葉……主婦們變着法子將水芹送上餐桌。

聽菜農說,雞頭米收穫的季節就是你栽種的日子。水田栽種,栽後灌水,母莖半露水面。

十月的陽光讓你瘋長,40天後必將拔苗,原地重栽,為的是保持你嬌貴潔白的根的鮮嫩。移栽一月便可上市,你70天的生長期占盡風光。

70天,你讓大塘一片翠綠,身穿皮褲的農婦,俯身,彎腰,拔起,洗根,裝擔,挑起……

餐桌上,年輕的媽媽給孩子挾起一筷芹菜。「來,吃芹菜,勤力點。」

有營養,還討口彩。

雞頭米

碧綠,圓整,緊貼水面荷葉一般碩大無比的葉,一直鋪展到水的盡頭。你終究未能成為觀賞植物只因荷花搶了你的風光。 果實狀如雞頭,連顏色也一樣紅褐,被稱之謂雞頭米,但你從未昂揚起你高貴的頭顱,你那深藏不露的根一直堅守在水下,日夜吮吸着陽光與水的養分。

秋日裡,大街小巷一溜排開剝雞頭米的婦人,成了蘇城一道風景。

剝開紅褐色的雞頭米,內中飽滿地生長着一粒粒的雞頭米,依然是紅褐色。

戴着金屬指甲套的女人,輕柔小心地剝開紅褐色堅硬的殼。包孕在黑暗裡的處子如母腹中足月的嬰兒,終於一粒粒滾落下來。

滾落在秋日裡,落滿了女人身前江南的盆里籮里。

玉潤珠圓,潔白無瑕。金秋的陽光是給初生的雞頭米送來第一束禮花。

於是蘇州人的餐桌上、點心裡,多了一道時鮮。

於是,松鶴樓、得月樓的菜餚中,多了一道名菜。

於是,你被包裝、冷凍、保鮮、快遞、空運……給四面八方送去舌尖上的鮮美。

於是,山塘街的傳統小吃店裡,一隻精緻的陶瓷小碗,碗裡,南塘雞頭米、紅棗、枸杞子、蓮心、栗子、木耳,帶着水的氣息,因你而相聚在一起。用一把小巧的陶瓷調羹,舀一勺,送入口中。鮮鮮的、韌韌的,糯糯的、爽爽的,還有絲絲甜味,齒頰留芳,揮之不去。這不叫蓮子木耳湯,也不叫枸杞栗子羹,它就叫雞頭米羹。

雞頭米——「水中人參」的美譽傳遍天下!

慈菇

黃衣。白肉。

甜糯。香脆。

慈姑,茨菇,茨菰,白地栗,燕尾草,這些都是你的名字;儘管蘇州人不叫白地栗,燕尾草。

「慈姑一根歲產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諸子,故以名之。其葉像燕尾分叉,故有此名也。」明代醫學家李時珍這樣解釋你名字的由來。你每一株的根部都會生長出十二個果實來,像一位慈愛的年輕媽媽哺育着自己眾多的孩子。

你和娃兒一樣十月懷胎:清明後濕草鋪蓋的催芽,出芽後的秧田插扦,五六月間的移栽或大田套種,直到立冬以致翌年三月的挖收,你享用了足足十個月江南的陽光雨露的滋潤。

無怪乎你的營養如此豐富,蛋白質、脂肪、糖類、無機鹽、維生素、膽鹼、甜菜鹼等等,你占盡風光。大蒜炒慈姑片、慈姑炒肉片、慈姑炒雞丁、慈姑菌菇老鴨煲,炒着吃,煲着吃甜糯;煮熟了,剝皮蘸糖,滿口香甜;油氽慈姑片,金黃香脆,沒有薯片的年代我們吃你。

《本草綱目》記載:「慈姑味甘、性寒。主治百毒……」將你搗爛的葉汁塗於患處可治瘡腫、丹毒、蛇蟲咬傷,神矣!

荸薺

「天公懶作乘和除,摔下算盤紅木珠。田野長出絲絲綠,廚房削去片片烏。一泓清泉流白石,萬點寒霜染玉芙。大士巧灑銀瓶蜜,滿碟甜香醉醍醐。」

你長得像極了算盤珠。春夏間種植,田野里長出一叢綠色無葉細莖,冬季收穫的「地下莖」正是這一顆顆「算盤珠」。

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讚美你的精湛詩句:「不棄青泥不避寒」是讚美你親近泥土、紮根泥土,不畏嚴冬、不懼寒冷;「心地通明冰雪淨」是謳歌你心地的純潔乾淨。

這脆甜的味道,在荸薺栗色的外套下,引誘着孩子們的口水。

削荸薺的阿姨脫去了你的外套,露出細皮白肉,用細細的竹籤一顆一顆串起。江南的孩子們舉起一串兒簽光荸薺,就像北方的娃兒舉起一串冰糖葫蘆。

主婦們會削皮,切片,生吃、熟吃、風乾吃,變換着方式尋找你的搭檔,炒着有葷有素的荸薺肉片,炒着全素的荸薺蘑菇藕片……晶瑩剔透,香甜脆嫩,爽心健脾、潤肺清渴。

慈祥的老奶奶會把潔淨的荸薺盛在竹籃里掛在風口,汁液風乾,水分蒸發,澱粉里的甜味濃縮了,干皺的皮兒也好剝了。小孫女放學回家,剝幾個甜津津的風乾荸薺,一天課程的疲勞一掃而空。

最傳奇的是年夜飯,荸薺是蘇州人年夜飯中的寵兒。蘇州人的習俗,將荸薺放在年夜飯里一起煮,吃年夜飯時孩子們最起勁:「媽媽媽媽,我吃到荸薺了。」「那是元寶,你發財了。」蘇州人稱年夜飯吃到荸薺為挖元寶。

春季荸薺夏時藕。從年夜的挖元寶開始,整個春天荸薺風光極了。

蓴菜

太湖蓴菜,水中碧螺春。

當夏的腳步輕輕踏上姑蘇大地,太湖兒女就會飄一隻小船,在湖裡撈上大桶大桶的蓴菜,豐富了自家的餐桌……這樣的日子一直延伸到金秋十月;太湖蓴菜幼葉與嫩莖中所含的膠狀粘液,滋潤了由夏至秋甜糯的蘇州人半年舌尖上的潤滑、清涼。

「葉青如碧蓮,梗紫如紫綬,味滑若奶酥,氣清勝蘭芳。」色之青綠絳紫,香如奶酪蘭芳,味之醇美爽口,質之且滑且潤、且粘且爽……古人詠嘆太湖蓴菜的絕句,將蓴菜美味表現到了極致。

你的高貴始於宋代,與花石綱、綾羅綢緞、碧螺春同為貢品,宋元明清歷朝歷代的皇上貴妃品嘗太湖蓴菜引領了當年宮中的時尚。

你又是那麼嬌貴,離開了你的母親——太湖水,嬌貴的你只有一天左右的存活期。於是,勤勞的太湖兒女立即殺青、速凍、保鮮,加工後的蓴菜可經年銷售。

水八仙中唯有你,要與小葷的搭配方能顯示出你的高貴,銀魚蓴菜羹、火腿蓴菜湯、魚丸蓴菜湯,盎司魚蓴菜湯、鱖魚丸蓴菜湯、雞絲蓴菜湯、肉絲蓴菜湯,就連雞蛋與你搭配也被雅稱為芙蓉蓴菜湯。

「它本來沒有味道,味道全在於好的湯。但這樣嫩綠的顏色與豐富的詩意,無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每條街旁的小河裡,石埠頭總歇着一兩條沒篷船,滿艙盛着蓴菜,是從太湖裡去撈來的……」葉聖陶的《藕與蓴菜》洋溢着詩意……

菱角

殼薄,肉嫩;多汁,鮮甜。

入秋時節,糖藕的余香還未在蘇州人的口中散盡,菱角和雞頭米又成了蘇州人舌尖上的美味。正如唐代詩人王建所詠:「如今池底休鋪錦,菱角雞頭積漸多。」

「嫩剝青菱角,濃煎白茗芽。」「菱角執笙簧,谷兒抹琵琶。」這樣的詩句,出於曾經擔任過蘇州刺史的白居易的手筆。 水紅菱、青菱——你的紅,就是陸游筆下「煙脂菱角空頻摘,火齊楊梅已再嘗」中的「煙脂菱角」;你的青,一準是白居易筆下的「青菱角」。

「啊要買水紅菱?」「沙角菱、餛飩菱、老烏菱……」挑着擔子走街串巷賣菱人悠長的叫賣聲為小巷鋪滿了秋意。沿河人家推開窗戶,用一條繩子盪下一隻小籃子,一下一上,賣菱角的船家女早已將水嫩的紅菱放在籃子裡,讓小樓里的姑娘提了上去。

李時珍說:「嫩時剝食甘美,老則蒸煮食之。野人暴干,剁米為飯為粥、為糕為果,皆可度荒歉。蓋澤農有利之物也。」「菱有補脾胃,強股膝,健力益氣,解內熱之效。」菱角皮脆肉美。水紅菱要生吃,鮮嫩,爽脆;沙角菱、餛飩菱要熟吃,甜嫩;老烏菱煮熟後還要文火焐,酥軟中帶點兒嚼勁。

「七菱八落」是提醒人們菱在農曆七月成熟、八月便脫落。無怪乎中秋的果盤裡總有菱的身影。[1]

作者簡介

韓樹俊,江蘇蘇州人。江蘇省蘇州實驗中學高級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