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北寺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蘇州北寺塔 |
中文名;蘇州北寺塔 別稱;報恩寺 始建;238 地區;蘇州 |
報恩寺塔,俗稱北寺塔,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人民路1918號,始建南朝梁時(502-557年)。
報恩寺塔為九級八面磚身木檐混合結構,高76米,占地878平方米;塔內部為雙層套筒,八角塔心內備層都有方形塔心室,木梯設在雙層套筒之間的迴廊中;報恩寺塔是中國2000多座樓閣式寶塔中「上為令盛,下為重樓」的典型,各層塔門過道和塔心室門上的磚砌斗八藻井等仿木構裝飾,結構複雜,是研究宋代小木作形制的實例。
2006年5月25日,報恩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歷史沿革
三國吳赤烏年間(238-251年),報恩寺始建。
南朝梁時(502-557年),報恩寺塔建有11層塔。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報恩寺塔重建為9層。
宋南初建炎四年(1130年),報恩寺塔再次毀於戰火。
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報恩寺塔改建成九級八面寶塔。
明清,報恩寺塔幾度修葺。
1965年至1967年,報恩寺塔又全面整修。
2006年,報恩寺塔又進行整修。
建築特點
報恩寺塔為九級八面磚身木檐混合結構,高76米。塔內部為雙層套筒,八角塔心內備層都有方形塔心室,木梯設在雙層套筒之間的迴廊中;各層有平座欄杆,底層有副階(圍繞塔身的一圈廊道)。但副階屋檐與第一層塔身的屋檐是一坡而下,沒有重檐。磚砌塔身每面分三間,正中一間設門。木結構部分曾於清光緒年間重修,檐角高聳,又在平座上加了許多擎檐柱。副階柱間連接有牆,平面直徑30米。
報恩寺塔底層副階周匝,占地約878平方米。塔身由外壁、迴廊和塔心室組成。每層施平座、腰檐。各面以八角搛柱分為三間,當心問辟門,供登臨出入。第八、九層中央立木剎柱,直徑約0.85米,下以東西向大柁承托,上端躥出塔頂支承鐵剎。塔剎高聳,長度約為塔高的五分之一。
報恩寺塔整座寶塔氣宇軒昂,雄偉壯觀。尺度巨大,比例不壯碩,翹起甚高的屋角、瘦長的塔剎,使報恩寺塔在宏偉中又蘊含着秀逸的風姿,體現出江南建築風格。
報恩寺塔的外壁與塔心室磚造部分以及石築基台、基座,均為宋代原物。基台對邊約31.5米,高1.25米,下枋滿雕捲雲紋:台外散水海墁較現有地面平均低0.96米。基座高1.45米,束腰每面浮雕護法金甲力士坐像三尊,轉角處浮雕卷草、如意紋飾。塔後碑亭中置有元代石雕藝術品張士誠記功碑。
碑圖
報恩寺塔的觀音殿南面建長廊,陳列着巨型漆雕《盛世滋生圖》,也稱《姑蘇繁華圖》。該圖全長32米,高2米,再現了清代「乾隆盛世」蘇州的繁華。
研究價值
報恩寺塔是中國2000多座樓閣式寶塔中「上為令盛,下為重樓」的典型,各層塔門過道和塔心室門上的磚砌斗八藻井等仿木構裝飾,結構複雜,是研究宋代小木作形制的實例。由於報恩寺塔結構合理,構件堅同,自南宋始歷經風雨和戰火,仍然安然無恙。
保護措施
1957年,報恩寺塔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報恩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蘇州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律、法規制定《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2017年立法計劃項目。報恩寺塔也納入保護條例中。
歷史文化
唐代韋應物任蘇州剌史期間。曾遊覽過開元寺。留下一首五言律詩:《游開元精舍》之二詩日:夏衣始輕體,游步愛僧居。果園新雨後,香台照日初。綠陰生晝靜,孤花表春餘。符竹方為累,形跡一來疏。
開元中,詔天下置開元寺,遂改名開元,金書額以賜之、寺中有金銅幺宗御容。當天下昇平,富商大賈遠以財施,日或有數干緡。至於梁往欒楹之間。皆綴珠璣,飾金玉,蓮房藻井,悉皆寶玩,光明桕輝,若星辰相羅列也印。宋代大文豪蘇軾在宋元豐年間該寺重建之際還曾舍銅龜以藏舍利蚴。
旅遊信息
地址:報恩寺塔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人民路1918號。
門票:免費
交通:乘坐蘇州公交遊1、2、4線,1路、313路、8路、502路、38路、101路、102路、103路可達報恩寺塔。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