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蘇仙嶺景區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蘇仙嶺位於湖南省東南部的郴州市郊,這座名山並不高,海拔只有525米,但它自古以來就很出名,被譽為"天下第十八福地",這是因為此山與仙結了緣。上千年來,距郴州僅2公里多的蘇仙嶺一直因蘇仙嶺的傳說而聲名遠播。

目錄

發展歷史

據傳西漢年間,郴州城東潘家坪有一位長得十分漂亮又知書識禮的潘姓姑娘,有一次在郴江邊洗衣服,被一根江水飄來的紅絲線纏住了洗衣用的棒槌,用手扯不掉,她就用嘴去咬,紅絲線卻鑽入她肚中,由此受孕,為避村人恥笑,她躲在蘇仙嶺的一個石洞中生下一個男孩,此即蘇仙。蘇仙出生後,有白鶴以羽暖其身,有白鹿餵其奶水。蘇仙后被其母因景取名蘇耽,自小-,修成後跨白鶴升天。因其飛升前曾先知次年郴州附近將遭瘟疫,遂囑其母以井水、桔葉熬藥解瘟疫之法,其母按其所囑救治了大批中了瘟疫的百姓。百姓們感其恩,為其在蘇仙嶺上修建蘇仙觀,供奉其神像,蘇仙嶺亦由此成名。

蘇仙嶺原名牛脾山,就因為郴人蘇耽在此修道成仙,故改名蘇仙嶺。故早在唐代,蘇仙嶺就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美譽。

明代大旅遊家在《徐霞客遊記》中曾寫到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四月初十日,乃持蓋為蘇仙之游。隨郴溪西岸行一里.度蘇仙橋,隨郴溪東岸行,東北二里,溪折西北去,乃由水經東上山,入山即有穹碑,書"天下第十八福地"。該書直接佑證了蘇仙嶺自古即為古福地,字字珠璣。

蘇仙嶺山頂現有"壽山"大字陽刻,直列楷書,字徑為55×45厘米,旁註"壽山福地"四字鐫於石壁,但"福地"二字至今未現。郴人雅客皆云:蘇仙嶺即是一個大"福地",何勞再刻"福地"二字?

為貫徹市委、市政府、市城管局提升蘇仙嶺品位,深入挖掘蘇仙嶺文化底蘊的指示,凸現蘇仙嶺作為古"天下第十八福地"的厚重人文遺韻,蘇仙嶺風景區在對大門內廣場馬路旁圍牆進行改造時,造石成山,並在其上鐫刻不同風格、不同大小的"福"字,其字體都出於自唐太宗以來十八代名君之手。以"萬"言多,取名"萬福"意寓吉祥,暗寓此地為"天下第十八福地"古福地。題名"萬福山",暗寓蘇仙嶺即為"福地"也。傳說從此經過,摸一摸"福"字,數一數"福"字,則會洪福齊天。萬福山的建成使大門內廣場主題更加鮮明。

蘇耽留給世人的不僅僅是美麗的傳說,還留下巨大的文化財富。蘇耽普濟眾生的"橘井泉香"典故,與三國名醫董奉治病救人的"杏林春暖"典故共為中國古老中醫的兩大經典典故,亦是中醫信奉的治病救人道德準則。

蘇耽的"橘井泉香"故事在世界華人中廣泛流傳。蘇耽傳說孕育的文化精神,是全世界華人共同的文化瑰寶。為凸現蘇仙嶺為蘇耽故里,在對大門外廣場馬路旁圍牆進行改造時,壘石成山,疊泉飛瀑,取意於蘇耽"橘井泉香"典故,並與蘇仙嶺豐富人文寶藏相輝映,增加了大門外廣場文化韻味。因石山落瀑在廣場一隅,又緊鄰"天下第十八福地"蘇仙嶺,故取名"臨福隅"。

蘇仙嶺景區景點

桃花居、白鹿洞、三絕碑、景星觀、升仙石、八字銘、望母松、沉香石、蘇仙觀等均是極具遊覽觀景價值的去處。

桃花居位於蘇仙嶺西邊的山腳下,這是上山的起點,在一片綠樹翠竹圍繞掩映的背景下,桃花居面對玉溪,背倚蘇仙嶺。古典樣式的建築與雅致的自然環境相襯相托,形成了祥和靜謐的"仙境"氛圍。

白鹿洞之上一石壁下建有護碑亭,而亭內壁上石刻就是赫赫有名的三絕碑。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宋代著名詞人秦觀(秦少游)遭貶至郴州,寫下借景抒情,發泄憤懣,亦是他代表詞作之一的《踏莎行·郴州》一詞,三年後含憤辭世。蘇軾(蘇東坡)在極度傷感中寫"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之跋語。後來,大書法家米芾得到秦詞蘇跋,感慨中題書留下。後人即將秦祠、蘇跋、米書摹刻於此。三絕碑極富藝術價值,一直受人觀仰。

過三絕碑後登山,行2公里左右,經2座石亭可至蘇仙觀。蘇仙觀有正殿三進,殿門有額曰:"天下第十八福地"。正殿分上、中、下三廳,上廳供記蘇仙童年塑像,正殿兩邊還有偏殿。登蘇仙觀遠眺,可見連綿群山起伏若海中波濤,景色飄緲,秀美異常。[1]

地址電話

郴州市蘇仙區北路2號電話:0735-2888002,0735-2885797

交通

在郴州火車站,乘坐20路公交車,約7-8分鐘可以到景區。

門票

成人票55元,1.3米以下的兒童、70歲以上的老人憑證免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