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花姓,漢族姓氏。

花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八十五位的姓氏人口約18萬人 ,雖說族人比較多,可還是比較「稀有」。

《通志•氏族略》載:"花氏出《姓苑》,出自何氏。"《百家姓》注:花姓"系出華氏,古無花字,通作華。後專用花為花草之花,故華姓亦有改為花姓者。"清段玉載《說文解字•華注》:花字"起於北朝前此書中花字,出於後人所改。"《中國姓氏起源》載:"花姓又一支是周文王的後代。""唐朝以前,有華姓人以其與花字通用,自改為花姓。除《述異記》載有南北朝時有女英雄花木蘭外,正史上發現最早的花姓名人在唐朝。

花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遼寧等省多此姓,其一省之花姓約占全國漢族花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花姓後裔分布於蘇、魯、豫、皖、冀等地。

目錄

得姓始祖

周文王(源自何氏)、宋微子(源自華氏)、花季陸。

主要有三個說法:

一是依照《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記載,花姓的始祖是唐代侖部員外郎花季陸。

二是《通志•氏族略》一書中指出:花氏,出《姓苑》是以植物名為氏,望出東平。

三是花姓也有由他姓改成的,據《姓氏考略》上有關於「金代的范用吉改姓花」一事的記載。由此看來,花氏起源於唐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望族居東平郡(今山東省東平縣一帶)。花氏後人多尊花季陸為花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

東平郡:西漢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為東平國。南朝宋改為郡,治所在無鹽(今山東東平)。轄七縣,包括今山東濟寧、東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廢黜。北宋朝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以鄆州為東平府,治所在須城(今山東東平)。明、清兩朝為州。民國時期廢州改為縣。

開封府:古稱大梁、梁、汴,又稱汴梁,簡稱汴,河南省轄市,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國務院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開封素以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而著稱,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不但對中原地區而且對全國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遠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封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夏王朝(公元前二十一~前十六世紀),第七世帝杼遷都於老丘(今開封老丘),直至第十二世胤,歷經六世約一百五十七年。春秋時期(公元前743~前701年),鄭莊公在開封城南朱仙鎮古城村築「啟封」城。戰國時期(丁巳,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山西安邑遷都今開封市所在地,時稱大梁。秦王政二十五年(丙子,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滅魏國,置碭郡,立浚儀(大梁)、啟封兩縣。

漢朝景帝元年(乙酉,公元前156年),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啟封縣為開封縣。南北朝時期,東魏在開封設置梁州。北周滅北齊後改梁州為汴州。唐延和元年(壬子,公元712年),開封縣治移置汴州城內與浚儀縣同廓。唐天佑四年(丁卯,公元907年),後梁政權建都開封,升汴州為開封府,號稱東都。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建都開封,在後晉天福三年(戊戌,公元938年)稱開封為東京。後周顯德七年(庚申,公元960年),後周禁軍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定都開封,建立北宋王朝,開封升為府。北宋時期開封人口曾達一百五十萬,不僅是國內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萬國咸通」的國際大都市。宋靖康元年(丙午,公元1126年)金國攻陷開封,改開封為汴京。金貞佑二年(甲戌,公元1214年),金國遷都開封。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設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於開封。明朝洪武十一年(戊午,公元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棣為周王駐藩開封。明朝時期,開封經濟繁榮,號稱「八省通衢」、「勢若兩京」。明崇禎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開封,明軍扒開黃河進行防禦,開封城遭道嚴重破壞,城中原三十七萬人口僅剩三萬餘人。清朝時期設開封府,清朝末期開封闢為商埠,民族資本工業興起,先後創辦了機械、兵器、麵粉、火柴、煙草等工廠。民國期間,開封為河南省會。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10月24日開封被人民解放軍解放,11月6日成立開封特別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稱開封市人民民主市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開封為河南省會;1954年10月河南省會遷往鄭州,開封改為省轄市。1982年,開封市被國務院首批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堂號

東平堂:以望立堂。

開封堂:以望立堂,亦稱汴梁堂、大梁堂、汴京堂。

花雲堂 [1]

研究考證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周文王的後代,屬於音訛改姓為氏。據史籍《百家姓》註:花氏「系出華氏,古無花字,通作華。後專用花為花草之花,故華姓亦有改為花氏者。」清朝學者段玉載在《說文解字•華注》中注釋道:「花字起於北朝,前此書中花字,出於後人所改。」在文獻《中國姓氏起源》中記載:「花氏又一支,是周文王的後代……唐朝以前,有華姓人以其與花字通用,且由於兩者的發音是相近的,因此改為花氏。故花氏也就和華姓同出一源,後來到了唐朝時,字意稍微有了些區別,花更多地當名詞用,漪枯,指客體的花朵,華更多地當形容詞用,形容光華。所以花氏和華姓這時也漸漸有了區別。」

除史籍《述異記》、《通志》、《氏族》等載有南北朝時期有個民俗傳說的著名女英雄花木蘭外,正史上發現最早的花氏名人在唐朝,當時唐朝有一倉部員外郎,名叫花季睦,是最早出現在史書記載中的歷史人物,之後出現了大將軍花敬定等人。花氏族人大多尊奉花季睦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夷族,出自唐朝時期婆利婆利國與訶陵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花氏的起源,在歷代典姓氏籍中記載皆不詳,傳說較多。宋朝著名學者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唐有花敬定,成都猛將有花卿,宋有尚書郞花尹。並引用《姓苑》的記載:「花氏出<姓苑>,出自何氏。」而南北朝著名學者何承天在《姓苑》上也確實記載:「花氏源於何姓。」至於何氏為什麼改為花氏?卻沒有任何可蒸之辭。近有學者說是因為讀音相近,因此才改為花氏的。實際上,在魏、晉朝以前,漢文字中幾乎沒有花字,只用蘤字,後按同音字通用華字。

在典籍《唐韻古音》中考證:「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於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又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藝之英華。』花字與華通用。而五經、諸子、楚辭、先秦、兩漢之書,皆古文相傳,凡華字未有攺為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餘,頒之遠近,以為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於魏晉以下之新字乎!」

而據本書考證,關於「讀音相近而出何氏」之說有得商榷:今音「花」、「何」二字,一為開口音,一為嘬口音,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音近」。而在隋、唐時期, 「花」字讀音為「hē(ㄏㄜ)」,即「訶」,在各類音韻學典籍中常用「訶」字協助注音,偶用「呵」字注音者。而「訶」這個姓氏確有,出自隋、唐時期官稱以及訶陵國。在史籍《隋書•婆利國傳》中,就記載有:「官曰獨訶邪拏,次曰獨訶氏拏。」婆利婆利國,就是今天的文萊達魯薩蘭國,簡稱文萊。獨訶邪拏,就是其時國中宰相;而獨訶氏拏,則是一般大臣的統稱。在隋煬帝楊廣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婆利婆利國曾遣使朝貢,以後遂絕,但臣子國人常有往來通商者,留居東南沿海地區者,按漢俗以官名為姓氏,世代相傳,今福建漳州仍有其後裔子孫,稱訶氏、花氏,讀音作hē(ㄏㄜ)。

在《唐書•地理志》中也記載有地名:「廣州東南海中有訶陵國。」按史籍《新唐書》的記載,「訶陵國有文字,有星曆,王居闍婆城,其祖延吉東遷至婆露伽斯城,屬國二十八。」訶陵國,就是唐朝佛教史冊中所記載的訶陵洲:「益州成都僧人會寧於唐高宗李治麟德中期(公元664~665年)泛舶至訶陵洲停住三年,與訶陵國多聞僧若那跋陀羅共同譯出《大般涅槃經》後,令小僧運期齎經送歸唐王朝京師長安,唐高宗大喜,特贈小絹數百匹,重詣訶陵,將贈品報與若那跋陀羅。」訶陵國,就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亞。後兩國密切佛教往來,互通商埠,有大量的訶陵國人留居唐朝時期的中原、沿海地區,按漢俗以國名為姓氏,稱訶氏、花氏,世代相傳至今。今福建泉州、海南瓊州、廣西北海等地區仍有其後裔子孫。

該支花氏的正確讀音作hē(ㄏㄜ),今音訛讀作huā(ㄏㄨㄚ)亦可。

源流三

源於女真族,出自宋、金時期女真孛術魯•久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金國時期,南宋皇族閩沖郡王趙范屬下范用吉改為花氏,其後代子孫穗世代稱花氏至今。范用吉,本名為孛術魯•久住,女真族孛術魯氏。孛術魯•久住起初歸入南宋,在北伐主帥、南宋皇族閩沖郡王趙范屬下。他以聰慧計謀擅長,故更漢族姓名為范用吉。趙范因他姓范,觸了自己的名諱,因而時常斥之,但范用吉猶應對如故。趙范良久方悟,發現他所處之事與自己的意願非常相符,遂擢升其為親信,言聽計從,略不加疑,並易其姓氏為花氏,並晉升他為太尉,派去鎮守均州(原在湖北省丹江口市,今已淹沒在丹江水庫之下),此後稱花用吉。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二年(公元1233年)農曆3月,花用吉殺了均州長吏,送錢糧於蒙古軍,遂因而北歸於蒙古大元帥孛兒只斤•窩闊台帳下。不料,花用吉自己的家人卻誣告他是南宋奸細,欲反叛,因此被一直十分嫉妒他的同列(歸順蒙古的女真官員)不加甄別,即藉機所害。

在花用吉被殺害後,其後裔子孫以其宋趙皇家所賜之漢姓「花」為姓氏,世代稱花氏至今。

源流四

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富珠哩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富珠哩氏,亦是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孛術魯部,以姓為氏,滿語為Fujuri Hala,世居富珠理,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元朝時期,孛術魯部族人即有改漢姓者,到明末清初以後多冠漢姓為花氏、魯氏、范氏、富氏等,花氏一族與第四個淵源中的孛術魯•久住(范用吉、花用吉)有密切關聯。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額玉特氏,亦稱額岳特氏,世居察哈爾。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yot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額玉特氏多冠漢姓為花氏。

源流六

源於回族,出自,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文獻《中國回族大辭典》中的記載:「花氏為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兩省一帶。」

源流七

源於傣族,出自明朝時期雲南土著傣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明朝時期,地方官府將世居雲南地區的傣族按其生活習性和衣着劃分為花傣、旱(山)傣、水傣。花傣,亦稱花腰傣的簡稱,主要是居住在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兩縣的以衣着為表徵的一種傣族稱謂(傣雅、傣灑、傣卡、傣仲)的一種稱謂。因其服飾古樸典雅、雍容華貴,特別是服飾的腰部彩帶層層束腰,挑刺絢麗斑斕的精美圖案,掛滿艷麗閃亮的櫻穗、銀泡、銀鈴而名之為「花腰傣」。自唐朝以來,傣族已自稱「傣」。花腰傣的名稱最早見於清朝,當時將「百夷」記載為「擺夷」,把德宏州為主的傣族為「旱擺夷」,明朝時期則稱為「大百夷」;將西雙版納州一帶的傣族稱為「水擺夷」,明朝時期則稱為「小百夷」;居住在紅河中游的傣族就稱為「花擺夷」。據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撰著的《新平縣誌•民族》中記載:擺衣性儒,居炎瘴地,喜浴……分沙擺、旱擺、花腰擺、苦菜花擺四種。其文中所提的「擺衣」,就是今天新平境內紅河流域的花腰傣的前身,直到今天,當地的老百姓還一直延續着這種叫法。

在花傣的族人中,有在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以民族稱謂流改為漢姓花氏,世代相傳至今。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