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中丞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花中丞相又名芍藥
芍藥(學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別名別離草、花中丞相,屬毛茛目,毛茛科芍藥屬多年生草本。
塊根由根頸下方生出,肉質,粗壯,呈紡錘形或長柱形,粗0.6~3.5cm。
芍藥花瓣呈倒卵形,花盤為淺杯狀,花期5~6月,
花一般着生於莖的頂端或近頂端葉腋處,原種花白色,花瓣5~13枚。
園藝品種花色豐富,有白、粉、紅、紫、黃、綠、黑和複色等,花徑10~30厘米,
花瓣可達上百枚。果實呈紡錘形,種子呈圓形、長圓形或尖圓形。
芍藥被人們譽為「花仙」和「花相」,且被列為「十大名花」之一,
又被稱為「五月花神」,因自古就作為愛情之花,現已被尊為七夕節的代表花卉。
另外,「憨湘雲醉眠芍藥裀」是被譽為紅樓夢中經典情景之一。
基本信息
中文名:芍藥
學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
別稱:將離、離草、婪尾春、余容、犁食、沒骨花、黑牽夷、紅藥等
二名法:Paeonia lactiflora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毛茛目
科:毛茛科
亞科:芍藥亞科
屬:芍藥屬
種:芍藥
本草綱目-芍藥更多
「釋名」將離(《綱目》)、犁食(《別錄》)、白朮(《別錄》)、[1]
余容(《別錄》)、 鋌(《別錄》),白者名金芍藥(《圖經》),
时珍曰∶芍药,犹 约也。 约,美好貌。此草花容 约, 雅翼言》∶
制食之毒,莫良於芍,故得藥名,亦通。鄭風詩云∶伊芳其相謔,
贈之以芍藥 。《韓詩外傳》雲∶芍藥,離草也。董子云∶
芍藥一名將離,故將別贈之。俗呼其花之 千葉者,為小牡丹;赤者為木芍藥,與牡丹同名也。
「集解」《別錄》曰∶芍藥生中嶽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今出白山、蔣山、茅山最好,白而長尺許。余處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
志曰∶此有赤白兩種,其花亦有赤白二色。
頌曰∶今處處有之,淮南者勝。春生紅芽作叢,莖上三枝五葉,
似牡丹而狹長,高一、 二尺。夏初開花,有紅白紫數種,結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時采根。
崔豹《古今注》雲∶芍藥 有二種∶有草芍藥、木芍藥。木者花大而色深,
俗呼為牡丹,非矣。《安期生服煉法》∶芍藥 有金芍藥,色白多脂肉;木芍藥,色紫瘦多脈。
承曰∶《本經》芍藥生丘陵。今世多用人家種植者,乃欲其花葉肥大,
必加糞壤。每歲 八、九月取根分削,因利以為藥。
今淮南真陽尤多,根雖肥大而香味不佳,入藥少效。
時珍曰∶昔人言洛陽牡丹、揚州芍藥甲天下。今藥中所用,
亦多取揚州者。十月生芽, 至春乃長,三月開花。其品凡三十餘種,
有千葉、單葉、樓子之異。入藥宜單葉之根,氣味 全濃。根之赤白,隨花之色也。
根
「修治」曰∶凡採得,竹刀刮去皮並頭土,銼細,以蜜水拌蒸,從巳至未,曬乾用。
時珍曰∶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者以酒炒,入女人血藥以醋炒耳。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酸,微寒,有小毒。普曰∶神農∶苦;桐君∶甘, 無毒;岐伯∶咸;雷公∶酸。李當之∶小寒。
元素曰∶性寒,味酸,氣濃味薄,升而微降,陽中陰也。
杲曰∶白芍藥酸,平,有小毒,可升可降,陰也。
好古曰∶味酸而苦,氣薄味濃,陰也,降也,為手足太陰行經藥,入肝脾血分。
之才曰∶須丸為之使,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禹錫曰∶別本須丸作雷丸。時珍∶同白朮補脾,同芎 瀉肝,同人參補氣,同當歸補血, 以酒炒補陰,同甘草止腹痛,同黃連
「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本經》)。
通 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
中惡腹痛腰 痛(《別錄》)。治臟腑壅氣,強五臟,補腎氣,治時疾骨熱,婦人血閉不通,能蝕膿(甄權)。
女人一切病,胎前產後諸疾,治風補勞,退熱除煩 ,發背瘡疥(大明)。瀉肝,安脾肺,
收胃氣,止瀉利,固腠理,和血脈,收陰氣,斂逆 氣(元素)。理中氣,治脾虛中滿,
心下痞,脅下痛,善噫,肺急脹逆喘咳,太陽鼽衄目澀, 肝血不足,
陽維病苦寒熱,帶脈病苦腹痛滿,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止下痢腹痛後重(時 珍)。
「發明」志曰∶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
大明曰∶赤者補氣,白者補血。
弘景曰∶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不減當歸。白者道家亦服食之,及煮石用。
成無己曰∶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酸以收之,甘以緩之,故酸甘相合,用補陰血。
收逆氣而除肺燥。又雲∶芍藥之酸,斂津液而益營血,收陰氣而泄邪熱。
元素曰∶白補赤散,瀉肝補脾胃。酒浸行經,止中部腹痛;與姜同用,
溫經散濕通塞, 利腹中痛,胃氣不通。白芍入脾經補中焦,乃下利必用之藥。蓋瀉利皆太陰病,故不可缺此。
得炙甘草為佐,治腹中痛,夏月少加黃芩,惡寒加桂,此仲景神方也。
其用凡六∶安脾經, 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氣,三也;止瀉痢,四也;和血脈,五也;固腠理,六也。
宗 曰∶芍藥須用單葉紅花者為佳,然血虛寒人禁之。古人云∶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 可忽。
震亨曰∶芍藥瀉脾火,性味酸寒,冬月必以酒炒。凡腹痛多是血脈凝澀,亦必酒炒用。
然止能治血虛腹痛,余並不治。為其酸寒收斂,無溫散之功也。下痢腹痛必炒用,
後重者不 炒。產後不可用者,以其酸寒伐生髮之氣也。必不得已,亦酒炒用之。
時珍曰∶白芍藥益脾,能於土中瀉木。赤芍藥散邪,能行血中之滯。
《日華子》言∶赤 補氣,白治血,欠審矣。產後肝血已虛,不可更瀉,
故禁之。酸寒之藥多矣,何獨避芍藥耶? 以此 杲曰∶或言古人以酸澀為收,
《本經》何以言利小便?曰∶芍藥能益陰滋濕而停津液, 故小便自行,
非因通利也。曰∶又言緩中何也?曰∶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
故四物湯 用芍藥。大抵酸澀者為收斂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陰經收斂之體,
又能治血海而入於九地之 下,後至厥陰經。白者色在西方,故補;赤者色在南方,故瀉。
「附方」舊六,新一十。
服食法∶頌曰∶安期生服煉芍藥法雲∶芍藥有二種∶救病用金芍藥,
色白多脂肉;其木 芍藥,色紫瘦多脈。若取審看,勿令差錯。凡採得,
淨洗去皮,以東流水煮百沸,陰乾。停 三日,又於木甑內蒸之,
上覆以淨黃土,一日夜熟,出陰乾,搗末。以麥飲或酒服三錢匕, 日三。服滿三百日,可以登嶺絕谷不飢。(《圖經本草》)
腹中虛痛∶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夏月,加黃芩五分;惡寒,
加肉桂一錢;冬月大 寒,再加桂一錢。水二盞,煎一半,溫服。
(《潔古用藥法象》)風毒骨痛在髓中。芍藥二分, 虎骨一兩(炙),
為末,夾絹袋盛,酒三升,漬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經驗後方》)
香港腳腫痛∶白芍藥六兩,甘草一兩。為末,白湯點服。(《事林廣記》)
消渴引飲∶白芍藥、甘草等分。為末。每用一錢,水煎服,
日三服。鄂渚辛 之患此九 年,服藥止而復作。
蘇朴授此方,服之七日頓愈。古人處方,殆不可曉,不可以平易而忽之 也。(陳日華《經驗方》)
小便五淋∶赤芍藥一兩,檳榔一個(面裹煨)。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七分,空 心服。(《博濟方》)
衄血不止∶赤芍藥為末,水服二錢匕。(《事林廣記》)
衄血咯血∶白芍藥一兩,犀角末二錢半。為末。新水服一錢匕,血止為限。(《古今錄 驗》)
煎六合,入酒五合,再煎七合,空心分為兩服。亦可為末,酒服二錢。(《聖惠方》)
經水不止∶白芍藥、香附子、熟艾葉各一錢半。水煎服之。(《熊氏補遺》)
血崩帶下∶赤芍藥、香附子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鹽一捻,
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日二服。十服見效,名如神散。
(《良方》)赤白帶下,年深月久不瘥者。取白芍藥三兩,
並 乾薑半兩。銼熬令黃,搗末。空心水飲服二錢匕,日再服。《廣濟方》∶只用芍藥炒黑,研末, 酒服之。(《貞元廣利方》)
金瘡血出∶白芍藥一兩。熬黃為末。酒或米飲服二錢,漸加之。仍以末敷瘡上即止,良 驗。(《廣利方》)
痘瘡脹痛∶白芍藥為末,酒服半錢匕。(《痘疹方》)木舌腫滿,塞口殺人。紅芍藥、甘 草煎水熱漱。(《聖濟總錄》)
魚骨哽咽∶白芍藥嚼細咽汁。(《事林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