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芥菜白鏽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芥菜白鏽病

芥菜白鏽病
原圖鏈接

一種由白鏽菌或大孢白鏽菌引起的芥菜疾病,症狀為病斑初呈淺黃綠色,邊緣不明顯,病斑生於葉兩面,主要生在葉背,病斑擴展成白色稍隆起的小皰,大小16毫米,成熟後表皮破裂散出很多白粉狀物,即病菌孢子,嚴重時病斑覆滿整個葉面,致葉片變黃乾枯。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芥菜白鏽病

拉丁學名: Albugo candida O. kuntze ,或A. macrospora S. lto

芥菜病害
原圖鏈接

作物名稱: 芥菜

病 原: 白鏽菌或大孢白鏽菌

病原所屬分類: 鞭毛菌亞門真菌

特徵與危害

主要危害葉片,葉上病斑初呈淺黃綠色,邊緣不明顯。病斑生於葉兩面,主要生在葉背。病斑擴展成白色稍隆起的小痕,成熟後表皮破裂散出很多白粉狀物,嚴重時病斑覆滿整個葉面致葉片變黃。

發病條件

孢子囊萌發適溫20~35℃,適25~30℃。溫度不同孢子囊的壽命差異較大:25.6~27.3℃3天後即不能萌發,16~17.3℃3天後萌發率為40.5%。病害發生與濕度關係密切,寄主表面具水膜,病菌才能侵入,孢子囊在葉片幼嫩階段侵染。此外,隔年輪作可大大減少土中的卵孢子數量,間隔1年可減少87%,與水稻輪作兩年查不到卵孢子。[1]

病原特徵

白鏽菌孢子囊和卵孢子均較大,其長寬分別為20.03×18.18微米和50~67.5×45~61.25微米。大孢白鏽菌孢子囊大小11.6~27.3×11.7~28.28微米,兩菌卵孢子均褐色,近球形,外壁具瘤狀突起。孢子囊萌發最低和最適溫度10℃,最高25℃,侵入寄主最適溫度18℃。

傳播途徑

病菌初侵染源在南方主要是病葉、莖、莢、花軸及帶菌種子,北方主要以卵孢子隨病殘體遺落土中或附在種子上越冬。卵孢子主要形成於根和莖基部的腫瘤內,每年落到土壤中的量很大。卵孢子在室內保濕條件下可存活2年。在生長季節,此菌主要靠孢子囊隨風傳播進行再侵染。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播種前用新高脂膜拌種;並與非十字花科蔬菜進行2年輪作,及時前茬作物殘留體,噴施消毒藥劑加新高脂膜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同時深耕曬土,整地施肥,創造有利於芥菜生長的土壤環境。

2、在芥菜生長期以合理施肥,及時間苗,加強通風透光,科學灌水,避免雨後田間有積水,並在孕蕾期加噴灑壯莖靈可使植物杆莖粗壯、葉片肥厚、葉色鮮嫩、植株茂盛,天然品味濃。同時可提升抗災害能力,減少農藥化肥用量,降低殘毒。

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應根據植保要求噴施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藥劑噴霧防治,每7天噴藥1次,連續防治噴2~3次,同時應根據植保要求噴施新高脂膜800倍液提高藥劑有效成分利用率。[2]


相關視頻

芥菜種植技術_芥菜種植周期.MP4


芥菜的種植與管理 - 梅縣農情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