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節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節用是中國的一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語言一發即逝,不留痕跡。當人類意識到需要把說出的話記下來時,就發明了文字[1]。在世界範圍內,曾經獨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們的漢字外,還有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2]。後來,這些古老文字的命運各不相同,或因某種歷史原因而消亡,如瑪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變革而遭廢棄,如楔形文、聖書字,只漢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傳承的脈絡清晰可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良好載體。

名詞解釋

節省用度。「節用」是對待物質財貨的一種態度,即節約使用財貨,減少不必要的財貨消耗。「節用」常特指為政者不濫用自己所掌握的權力攫取民財,以滿足自己的需求或行鋪張浪費之事。為政者的「節用」體現着對百姓的關愛。儒家、墨家等不同學派都有「節用」的主張,但對於節省的標準和尺度,各家有着不同的認識。

引例1

子曰:「道(dǎo)千乘(shèng)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論語·學而》) (孔子說:「治理有千輛兵車的大國,要嚴肅對待政事而有信用,節省用度而關愛百姓,役使民眾要遵循農時的安排。」)

引例2

是故古者聖王制為節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輪、車、鞼(ɡuì)、匏、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諸加費不加於民利者,聖王弗為。 (《墨子·節用中》) (因此古時候的聖王制定了節用的原則:凡是天下各行的工匠,造車輪的、造車的、製作皮革的、燒制陶器的、冶煉金屬的、打造木質器具的,使他們各自從事自己所擅長的工作。凡是足以供給民眾使用了,就可以了。那些增加耗費而不增加民眾利益的事情,聖王都不會去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