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節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節奴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節奴 指為重大節日消費、交際而飽受壓力的人。很多傳統節日,在現時代有了更多的市俗功利的色彩,節期間送禮之風流布已久,但是現如今送禮卻變了味道,過去人們更看重"送"的情意,現在人們卻越來越看重"禮"的分量,有許多人為了一些節日送禮甚至要花掉幾個月積攢下來的工資,因此現在很多人害怕過節,人們生活在這樣變了味道的"禮尚往來文化"下,產生"節奴"。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節奴 [1]

外文名稱 Festival slave

出現時間 重大節假日

含義 為節日消費、交際而飽受壓力的人

背景資料

每逢佳節倍思親,"春劫"過後人憂心。面對節日期間巨大的開支,不少80後白領自稱淪為"節奴"。他們處於焦慮、煩躁狀態,自覺活得很累甚至患上"節後綜合症"。

主要形式

1、上班之後人們議論最多的,無非是兩個話題,一個是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另一個話題就是"節奴",也就是說很多人害怕過年,怕過年就是怕送禮,怕送禮就是怕送錢,怕送錢就是怕送少了而感到寒酸,讓人家笑話。

2、有個人,春節送出去的禮金高達上萬,有的送禮錢占去了半年的收入。現在有一種說法,送禮送實物的越來越少了,無論是商業上的,還是上下級之間,送現金購物卡成了一種時尚,一般購物卡少則幾百元,多者上千元,可是一些有求於的地方或關係戶,你又不能不送,這是產生"節奴"的另一大原因。

3、有人說送禮是自願的,不想當"節奴"就不要送禮,其實這話說得很不現實。常言說得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中國送禮之風極度風行之時,當把送禮當成一種"面子文化"的時候,在不送禮就辦不成事的殘酷現實面前,春節不送禮之人卻成了另類,不產生"節奴"那才是怪哉。

4、中國大興春節送禮之風,它的根源還是與國民普遍不富裕有關係,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民眾拜權意識過濃,而這種強烈的拜權意識其實是變相的拜金主義在作怪。拜權意識的由來,還是受到我國部門權力的濫用造成了,人們需要利益上的優惠,首先想到的是巴結領導,套領導的近乎,借着春節向掌握着實權的人大興送禮之事,這就是中國送禮的一大特色。

5、無可置疑的是,過年過節,親朋好友相互禮尚往來,促進節日的和諧氛圍,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親情關係,增加節日文化氣氛,這是值得提倡的。問題是把過年送禮,當成了一種無奈,甚至是負擔,人們本來過年是為了給自己的身心放個長假,沒想到的是把過年變成了送禮節,人們成了"節奴"了,甚至恐懼過年,這樣的年過的還有傳統上的意義嗎?

6、如今中國人過年,越來越多的傳統美德都沒了,那些純淨的,淳樸的,雅趣的民俗、節儀,完全被厚重的商業利益所代替,傳統的民俗變得庸俗化、功利化,勢力化,這就是中國目前產生"節奴"的社會根源。

剖析原因

1、此風究竟為何愈演愈烈,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文化的大行其道當然是推手之一,而"面子文化"、節儀禮數浸潤下的文化消費"羊群效應"也是一個重要動因;

2、除此之外,傳統禮教和文化禮數對大眾行為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3、長久流布的封建文化和禮教的社會"後遺症"卻並未完全消散,甚至很多時候,它仍在以變體的形式繼續着形式主義、世俗主義"雜交",諸如其與鄉土鄉情文化、"官場文化"、"公關文化"等的"裡應外合"等等。

4、一旦這種文化俗習、俗念、俗態搭上了泛物質化、貨幣化的"便車",便很難再淡泊與理智下來。

5、正因為我們的某些民俗、文化特質失去了囊括精、氣、神諸層次的無縫覆蓋,才導致了其在形式和內容上的"飢不擇食"、屢屢出位。

6、可能恰恰是因為那些本應純淨、淳樸、雅趣的民俗、節儀、文化母語,被庸俗而功利的現實桎梏俘獲和"奴化"了。

7、"節奴"是重物質輕精神的產物

中國崇尚"禮尚往來",人情世故不可避免。可是近些年,很多傳統節日被賦予了更多的世俗和功利色彩。雖然節日期間走親訪友送禮之風早已有之,但送禮卻變了味道,從看重"送"的情意發展到更看重"禮"的分量。在這種愈演愈烈的"禮尚往來文化"衝擊下,必然要誕生"節奴"。

公關禮數

恐怕絕大多數剛剛從春節的喜慶中走出來的人,對此都會感同身受。雖說春節的主題是親情團聚,但在親情至上孝字當先的傳統禮數之外,已擴張出無數圈漣漪,諸如禮去禮還的朋輩禮數、同事禮數、鄉情禮數,以及着眼於現實利益糾葛(許多是被動和無奈式的)的"公關禮數"等。讓人不勝其累的是,在繁多的節日過場之外,對應着年復一年看漲的禮包份額,平日裡省吃儉用,在春節這個一年中最大、最主要的"禮場"中卻身不由己地"付之一送",此種"節奴"現象着實讓人感喟。

面對這種現象,不知你想過沒有:此風究竟為何刮個不停?在其背後起推動作用的社會、文化或風俗原因到底是什麼?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主義文化的大行其道當然是原因之一,而消費文化背後的"面子文化",恐怕是一個重要動因。除此之外,傳統的禮數對大眾行為的潛在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必須看到,種種長久流布的某些陋習,一旦搭上了泛物質化、貨幣化的便車,便很難再淡泊與理智下來,面子、形象與"感情搭售"、禮數公關註定是自我膨脹的文化氣球,它往往在一條程序單行道上負重狂飆,於是本應是禮數、儀禮文化主人的我們,反倒成了它的裹脅物。

春節期間送禮之風流布已久,過去人們更看重情意,現在有的人卻越來越看重禮的分量,有許多人為了春節送禮甚至要花掉幾個月的工資。一個關於春節送禮的調查顯示,被春節送禮掏空了口袋的人還真不少。 為何幾乎一切的民俗乃至儀禮文化都能被異化為世俗的、利益化的捷徑通道?我們中的許多人之所以淪為消費"節奴"、文化"節奴",可能恰恰是因為那些本應純淨、淳樸、雅趣的民俗、節儀、文化母語,被庸俗而功利的現實俘獲和"奴化"了。節日期間的人來送往,頻繁的酒宴客席,也使很多人在快樂高興的同時,倍感身心疲憊。讓人感覺自己成了節日的奴隸!

理性過節

1、在京城街頭,儼然已滿城盡帶"聖誕甲"。位於西單、崇文門等地區的商家不惜數十萬重金打造豪華聖誕樹,以博紅男綠女一笑。聖誕老公公的親切臉龐則在促銷廣告牌的霓虹燈下熠熠生輝。對於這種周而復始的歡慶方式,專家稱,這個節日裡最興奮的就是商人們,他們希望年輕人都甩開腮幫子吃喝、縱情狂歡。他們鼓勵女人們消費,最終通過女人征服男人。情人節、聖誕節,年年如此,到現在早已麻木。如果不去附庸風雅,會被人笑落伍。如果要去浪漫,代價又太高。對於像我這樣生活實際的人來說,與其說是節日,不如說劫難。

2、有很多崇洋媚外的"節奴"對西方的聖誕節或情人節的內涵並不是真正了解。西方人過聖誕節除了松柏、蠟燭和聖誕老人,還要舉行團聚歡宴,燃燒大塊柴木,品嘗木形糕餅,互相饋(kuì)贈禮物,孩子睡前要把襪子放在壁爐前等候夜裡聖誕老人放進禮物等等。而中國人卻只是在聖誕節濫發聖誕賀卡、呆泡酒吧咖啡館、狂飲劣等啤酒,跟西方豐富有趣的節日內涵根本就不靠譜。還有情人節,這是西方一個極富浪漫色彩又最受情侶們歡迎的節日。

3、可是我們過情人節,更多的是把這一天當作淫婦賤漢婚外情的幽會偷情日,成為夫妻互相檢驗感情是否忠貞的重點"窺測日",完全變異甚至褻瀆了西方情人節崇高而又浪漫的文化意義,這真是一個愚昧的笑話!西方國家的情人節、愚人節、狂歡節,復活節以及感恩節,同中國的中秋節、清明節、端午節以及春節、元旦一樣,每個節日都是為了紀念一個特別重要的歷史節點,具有深刻的民族傳統印跡。

認識觀念

1、 春節這一民族文化的傳統,我們一定要萬分珍視。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人文傳統,將伴隨我們永遠走下去,如何延續好這一傳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如何過好春節,如何更文明更輕鬆地過春節,是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問題。我們不但應該考慮怎樣剔除春節傳統中包含的不適合現在人們生活現狀的成分,更應該考慮如何避免當下的很多陋習污染春節這一美好的傳統。只有這樣,春節才能一年比一年更輕鬆,一年比一年更人性化。

2、到了春節,親人朋友之間,禮當然可以送,但禮僅僅是傳達情意的工具而已。這一點不能弄顛倒了,否則春節會越過越累。西方國家的情人節、愚人節、狂歡節,復活節以及感恩節,同中國的中秋節、清明節、端午節以及春節、元旦一樣,每個節日都是為了紀念一個特別重要的歷史節點,具有深刻的民族傳統印跡。春節期間送禮之風流布已久,但是現如今送禮卻變了味道,過去人們更看重"送"的情意,現在人們卻越來越看重"禮"的分量,有許多人為了春節送禮甚至要花掉幾個月積攢下來的工資。

3、雖說春節的"主打"節日文化內核是親情團聚,但在"親情至上孝字當先"的傳統"禮數"之外,早已擴張出無數圈泛節慶"漣漪",諸如迎來送往、禮去禮還的朋輩禮數、同事禮數、鄉情禮數以及着眼於現實利益糾葛(許多是被動和無奈式的)的"公關禮數"等;讓人不勝其累的是,在繁多頻仍的節日程序過場之外,對應着年復一年看漲的禮包份額,平日裡省吃儉用、細摳硬攢,在春節這個一年中最大、最主要的"禮場"中卻身不由己地"付之一送",此種"節奴"現象着實讓人感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