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艾里甫與賽乃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艾里甫與賽乃姆
圖片來自sohu

艾里甫與賽乃姆維吾爾族民間愛情敘事長詩,後被改編為歌劇、電影。[1]

電影劇情

國王阿巴斯和宰相共艾山在打獵時遇到一隻懷胎黃羊,因為王后和宰相夫人都有孕在身,他們便沒有把那隻母黃羊射死。為了順應這種巧合,國王阿巴斯對宰相艾山許下了這樣的諾言:如果王后和宰相夫人生的都是男孩,那就讓他們結為兄弟;如果都生女孩,就讓他們結成姐妹;如果生下一男一女,長大後就讓他們結為夫妻。

後來,王后生了賽乃姆,宰相夫人生了艾里甫。十多年過去了,艾里甫與賽乃姆都長大成人,在經院學堂學習時,他們之間產生的愛情。繼任宰相夏瓦孜為了篡奪王位,妄圖讓自己的兒子阿不都拉娶賽乃姆公主為妻,他設下陰謀詭計,誣陷艾里甫,迫使國王阿巴斯撕毀婚約,定艾里甫反叛之罪,並將他全家驅逐出境。艾里甫被驅逐出境後,遇到一位美麗女首領迪力阿拉木。

她被艾里甫對賽乃姆忠貞不渝的愛情所感動,便同本部落的山民一起,幫助艾里甫回到了阿巴斯汗國。以哈斯木為首的朝臣,極力為艾里甫伸張正義,揭穿了夏瓦孜父子為篡權而害死艾山和迫害艾里甫的陰謀詭計,國王如夢初醒。歷盡千辛萬苦,一對戀人終於破鏡重圓。

創作背景

1936年,敘事長詩《艾里甫與賽乃姆》第一次被孜牙·賽買提改編為劇本,在伊犁由伊犁維吾爾族文化促進會藝術社「薩那伊奈底斯」藝術團首次上演。

1937年底,該劇由祖農·哈迪爾補充完善,改成九幕十場,增加了狩獵和男女主人公學生時代的內容。該劇後來相繼在烏魯木齊、阿克蘇、喀什、和田、庫車等地上演。

1979年,維吾爾族劇作家艾力·艾則孜又一次將敘事長詩《艾里甫與賽乃姆》改編為維吾爾劇。改編本加強了夏瓦孜父子兩個人物,將愛情線索與爭奪王位的鬥爭結合起來,把艾山宰相之死寫成是被夏瓦孜害死。把阿不都拉想與賽乃姆攀親處理成是為了篡奪王權。劇中的艾里甫也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與起義的山民一起,推翻了暴政,突出了艾里甫不畏強暴,與邪惡勢力勇敢鬥爭的性格特點。該劇突破了單純描寫愛情的局限,從人物到情節,都作了必要的增刪,摒棄了原作中宿命論思想和不健康的情節,淨化了思想內容。

維吾爾劇《艾里甫與賽乃姆》建立在維吾爾人民的審美基礎之上,用維吾爾語演出,以維吾爾十二木卡姆套曲為主要音樂,以維吾爾民族特有的詩歌韻律為基礎創作唱詞,在寫實的戲劇舞台上用維吾爾族的「歌和舞」為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上演的一出經典的戲劇故事。

該劇是第一部立於舞台上的維吾爾族經典劇作,它的成功演出不但標誌着新疆維吾爾族人民的街頭戲已走上了戲劇舞台,而且反映了維吾爾族傳統音樂、說唱表演及「麥西萊甫」娛樂活動到維吾爾劇的發展軌跡。它的演出成功,使得許多藝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出現,推動了新疆地區維吾爾劇舞台藝術的發展。該劇的演出成功,不但對於維吾爾劇的形成和完善,及今後的持續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奠定了維吾爾劇以別於其他少數民族戲曲曲種的獨特藝術特徵。

1980年初,天山電影製片廠決定將《艾里甫與賽乃姆》搬上銀幕,聘請艾力·艾則孜和老作家祖農·哈迪爾擔任編劇,北京電影製片廠的傅傑和于振羽擔任導演和攝影,經過一年多的辛勤勞動,1981年下半年,新疆第一部彩色寬銀幕故事片和觀眾見面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