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艾米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艾米果

艾米果,江西贛北贛南都有的特色小吃。做法不一,取材都為艾葉草。清明時節,艾草茂盛,也是吃艾米果的旺季。

每年的陽春三月,客家人都興做艾葉米果,用來敬謝觀音菩薩和招待客人。

此品表皮光滑,色澤翠綠,清香撲鼻,甘中帶苦,質柔有韌性,食而不膩。不僅風味獨特,且能溫肺暖脾,散寒除濕,有防病保健之功效。

中文名

艾米果

目錄

草本植物

做法

節日習俗

草本植物

艾為當年生草本植物,春季與地菜一樣遍地叢生,其葉清香翠綠,舊時為貧民充飢度荒之物。傳說晚清時期,有個姓艾的女人,人稱艾嫂,在修水縣城清雲門外搭了個小茶棚擺設茶攤。為招徠顧客,就試用這種艾葉和糯米粉做成包有糖餡、形似餃子的點心應市,哪知這玩藝竟清香可口,色似翡翠,一時門庭若市,供不應求。

一日,一儒者慕名而來,品嘗後稱讚名不虛傳,遂問此品何名,艾嫂笑對來者無言可答。儒者見艾嫂熱情和藹又胖乎乎矮蹬蹬的,便風趣地說:"我替你取個名吧。"艾嫂點頭應允,儒者戲說:"這玩意既是艾葉和米粉做的,又形似你艾嫂,就叫它'艾米果'吧"!在座顧客聽後一齊拍手叫好。從此,"艾米果"這道點心就傳遍全縣,成為春季應時佳點。其製作方法:以鮮艾加鹼煮至爛熟,濾干水,搗成艾泥,再對半配上干糯米粉揉勻,然後分成小坯,包餡上蒸籠,旺火蒸熟即成。

餡料為糖、豬油、芝麻粉,亦可用豬肉為餡(與上述(飠肖 )子餡料相似)。

做法

以鮮艾加鹼煮至爛熟,濾干水,搗成艾泥,再對半配上干糯米粉揉勻,然後分成小坯,包餡上蒸籠,蒸籠底下要鋪上大白菜葉子,然後旺火蒸熟即成或用油炸。 餡料為糖、豬油、芝麻粉,亦可用豬肉為餡(與上述(飠肖 )子餡料相似),一般當地人喜歡用冬筍、白蘿蔔、臘肉炒熟然後加上佐料,用這個作為餡更好吃,也更受當地人青睞。形狀一般為餃子狀,但也有一些地方做成圓形,由於它很有韌性可以把它做成各種不同好看又有創造性的東西,像可以把它捏成蘑菇、兔子、冰糖葫蘆等等的新奇玩意,只要你不嫌麻煩以及自己喜歡就好。

此品表皮光滑,色澤翠綠,清香撲鼻,甘中帶苦,質柔有韌性,食而不膩。不僅風味獨特,且能溫肺暖脾,散寒除濕,有防病保健之功效。

節日習俗

做艾米果,得用糯米,把糯米浸了,磨成漿,「再用細白布袋子吊起去水分,這樣磨的糯米粉就細白,做米果都得這麼細白的米粉。再將採摘到的艾葉,洗淨,在熱水中稍煮一下,揉搓去苦味後,按一比一的比例,配上用臼碾得糯米粉,摻進糯米粉中揉,揉得艾葉與糯米粉完全融合了,就拿去蒸,然後用手使勁充分揉和,做成一個個圓餅狀。還可以在裡面包上些用鮮肉或臘肉、筍、大蒜等配料製作的餡,做成艾米包包,放在鍋里蒸熟後,味道甚佳。吃起來,一股濃濃的清香撲鼻而來,口感滑嫩而不膩,軟中兼韌,是贛南人很喜歡的一種吃法。當然,也可以用油炸。

據說,這種小吃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一直長盛不衰。

每年的陽春三月,客家人都興做艾葉米果,用來敬謝觀音菩薩和招待客人。至時,家家戶戶邀請親朋匯集一起吃艾米果,有的親朋不請自來,尤其是城裡人更是樂此不疲,浩浩蕩蕩,車水馬龍,一為踏青賞景,二為品嘗鄉下特有的艾葉米果。這一風俗起源於何朝何代,已無法考證。但這一帶都流傳着這樣一個美好的傳說——

很久以前的一個春初,東海一孽龍以到南海為龍王爺掃祭掛紙為名,瞞過龍王,騙過蝦兵蟹將的把守,逃出水晶宮。其作惡多端,時而騰雲駕霧于山區,時而興風作浪在平原,所到之處,狂風吹倒房屋、拔起樹木,暴雨淋壞莊稼、流失土地,惡浪打翻船隻、沖塌河岸,有時孽龍還吞食人畜,給黎民百姓帶來深重災害,造成十苦九難。百姓們真是苦不堪言,怨聲載道,怒氣衝天,但又無計可施,只得眼睜睜的欲哭無淚。

二月十九這天,觀音菩薩雲遊出行到江南一帶,眼見孽龍無法無天,可孽龍又不在觀音的管轄之內,對它無可奈何,降服不了。但是菩薩也深知龍的致命弱點,懼怕人多勢眾和聲響煙熏,尤其忌憚艾葉的氣味,龍一聞到艾葉味便逃之夭夭,像蛇見雄黃。 於是,觀音便化作一慈眉善眼的老婦人下凡,告訴百姓們如此這般,用以制服孽龍。勤勞聰明的百姓,說干就干,趕緊用艾葉做成米果,讓親朋好友都來吃。

吃過艾米果的人,散發出一股治龍的氣味。為使氣味更濃,各家還裝上一盤盤艾葉米果放在屏風前的案上,或者掛在高處,讓艾氣味徐徐散發,蒸蒸向上。

另外還點上香燭,燃放爆竹,加上路上人來車往,整個人間熱鬧非凡,簡直沸騰起來了。孽龍哪見過這場面,早嚇得魂飛魄散,又被艾葉味熏得昏頭轉向,半死不活,孽龍只得乖乖縮回海里。從此再也不敢輕舉妄動,即使出海也是和風細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