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色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色覺是中國科技名詞。

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着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1]屹立在世界東方。而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便是漢字[2]

名詞解釋

色覺(色覺)一般指色感覺

感覺,能辨別不同頻率光波的感覺。亦稱色覺。人不只能辨別亮度,也能察覺色這種光的質的差異。人的可視區域(visible range)約在780~400nm之間,據說在此範圍內能分辨出165種單色光色調。脊椎動物,只在晝視覺時才有色感覺,這與錐細胞有關。靈長類對色光感度可隨視網膜部位而異,在僅有錐細胞的中央凹處為最大,越向周邊越弱。

研究

關於色覺機制很早就進行了心理物理學的研究,計有楊-赫爾姆霍茨(Young-Helmholtz)的三原色說、赫林(Hering)頡頏色說,以及對這兩種對立學說進行補充的許多修正學說。在錐細胞這一水平方面,通過顯微光度法和微電極技術,已證明三原色學說所假定的過程,而在接受錐細胞的突觸聯繫的水平細胞已確認存在着頡頏色說所假定的過程。

假設證明

在心理物理學中有把三原色說和頡頏色說結合起來的階段說(stage theory,gone theory),這種理論假設上述兩種學說並不是互相對立的。問題只是在於所解釋的水平的不同,在網膜所確認的色覺機制則正是這種階段說所假設的。在神經細胞水平方面,色覺機制的全貌尚不清楚。在脊椎動物中,已確認具有色覺的有靈長類、鳥類、蜥蜴、龜、硬骨魚類。在無脊椎動物中,色覺發達的有昆蟲類、甲殼類和頭足類三類。對於蜜蜂,自馮·弗里希(K.von Frisch,1914)以來的研究表明,它能區分650—530nm(紅、黃、綠)510—480nm(藍綠)、470—400nm(藍、紫)、400—300nm(紫外區)等四種色調。這些從行為生理學方面所得到的證據,不僅是細胞內電位光譜反應特性有差異,而且通過特殊染色法和單色光照射結合所進行的電子顯微鏡研究也都確認存在着光譜敏感度不同的視細胞。一般來說,昆蟲的可視區域比人更移向於高頻段,它們看不到紅色,或者比較能感受紫外線。夜間活動的昆蟲,如竹節蟲和Tro-ilus,缺少色覺能力。在甲殼類中,水蚤具有雙色色覺,對藍綠、藍、紫和紫外線呈負趨光性,而對紅、橙、黃和綠則呈正趨光性。此外,以喇咕和某種蝦的複眼中已提取到吸收峰不同的兩種視色素。至於象海藻蟲(端足類)等,根據背色變化的體色反應,也是具有色覺的證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