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船下夔州郭宿,雨濕不得上岸,別王十二判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船下夔州郭宿,雨濕不得上岸,別王十二判官 》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船下夔州郭宿雨濕不得上岸別王十二判官》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此詩當作於大曆元年(765)春末。當時杜甫與家人慾乘船前往夔州,將東西搬上船後,因天色已晚,便宿於雲安郭外在船上過夜。當晚下了大雨,因雨濕路滑不能上岸與王十二判官作別,於是寫下了這首美麗多情的小詩向這位資助他此行的友人致意。

這首詩從入夜寫到天明開船,層次分明,景物描寫亦精當生動,結尾用「覺汝賢」三字即寫盡對王十二判官的無限留戀之情,寓意高遠,含蓄雋永。

作品原文

《船下夔州郭宿雨濕不得上岸別王十二判官》[1]

依沙宿舸船,石瀨月娟娟。

風起春燈亂,江鳴夜雨懸。

晨鐘雲外濕,勝地石堂煙。

柔櫓輕鷗外,含淒覺汝賢。

詞句注釋

①舸船:大船;此處指作者所乘之船。

②石瀨:水為石激形成的急流。

③風起:風颳起來。

④春燈:春夜的燈。

⑤晨鐘:清晨的鐘聲。

⑥雲外:高山之上。亦指世外。

⑦勝地:名勝之地。

⑧柔櫓:謂操櫓輕搖。亦指船槳輕劃之聲。

白話譯文

船兒傍着沙洲過夜,聽到了水石相激的響聲,看着美好的月色多情。

風起了,吹動燈火亂晃;雨落時,帶着濤聲齊鳴。

晨鐘從雲外傳來了滋潤的清音,勝景展現了在高山空曠處的煙雲。

白鷗輕輕地飄浮在槳葉之外,多麼可愛,我覺得它們十分柔馴。

名家點評

明代高棅《唐詩品匯》:精章不刻(「風起」二句下)。

明代黃生《唐詩矩》:前後二截格。只羨輕鷗,不得別王意卻在言外。用意精深,運筆松遠。五、六如此點「雨」、「濕」字,七、八如此寫不得上岸意,渾淪透脫,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明代李攀龍、葉羲昂《唐詩直解》:無一字着象,無一字不寫景。

明代唐汝詢《唐詩歸》:妙!忽說月,才是宿雨(「石瀨」句下)。妙在「懸」字是說雨後(「江鳴」句下)。言「濕」,又言「雲外」,作何解(「晨鐘」句下)?妙在言前(「柔櫓」句下)。窮途實語(末句下)。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黃家鼎曰:每歷一境,為搜出一境妙處,才人之筆,文士之胸,真乃天壤同不朽者。董益曰:五、六不用對,即如「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句,皆是一意出故也。

明代王嗣奭《杜臆》:「鍾濕」字新。後《貽柳少府》云:「並坐石堂下、俯視大江奔。」知石堂為夔州勝地。

明代王夫之《唐詩評選》:深潤細密,杜出峽詩方是至境。

詩詞鑑賞

這首詩從入夜寫到天明開船,層次分明,景物描寫亦精當生動,結尾用「覺汝賢」三字即寫盡對王十二判官的無限留戀之情,寓意高遠,含蓄雋永。

首聯寫石瀨,寫月色,寫得是那樣明秀。用「娟娟」二字,便把映照在山石間湍急水流上的月色的明淨的美,全點染出來了。這明淨的美,全都安詳在寧靜的氛圍里。這一聯與其說是寫雲安月色,無寧說是寫對於雲安的一點美好記憶。

頷聯寫夜雨江景。登舟時月色明麗,入夜卻風雨驟起。風搖船動,船多參差,隨波起伏,燈火上下游移,有如春燈點點,用一「亂」字,寫盡風中燈火游移閃爍的神態。風后繼之以雨,江聲夾雨聲,徹夜不絕。用一「懸」,寫雨景,也寫心境。雨本為灑落,為敲打,當然不會「懸」,「懸」是一種感覺。沒完沒了的雨,如懸空際。下面是滔滔江水,上面是不停的雨,一切似乎全都浸泡在水裡,「懸」字最足以表現這樣一種感覺情思。

頸聯寫清晨之所聞見。江上一夜的雨,清晨起來,兩岸山巒,雲霧瀰漫。穿過雲霧,傳來了鐘聲;遠處夔州石堂勝景隱沒在煙霧裡。寫鐘聲而言「濕」。又是寫感覺情思。船泊江中,寺在山上,鐘聲從寺中傳來。穿過山上岸邊的迷漾雲霧,仿佛連聲音也沾濕了。聲而聞濕,是徹夜聽雨的感覺與眼前迷漾煙霧中的鐘聲疊合的一種聯想,是聽覺向感覺的轉移。

尾聯寫別情,也是全詩主旨所在。本擬登舟之後,再上,岸與王十二話別,因夜雨而未能如願,只好把一種悽然別情,深藏心裡,用一「覺」字,把深藏心中的對王十=的眷戀惜別表現了出來。「覺汝賢」三字。蘊含極豐,可作各種理解,或者半年雲安養病。曾受到王十二的多方照顧;或者寂寞旅愁之中,曾得到王十二的親切慰安;或者艱難之際,曾得到王十二的幫助;或者欽慕其人品,或者賞識其行事,等等,無限深情,盡在三字之中。

古詩文鑑賞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

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3]「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人。[4]

視頻

中國故事·愛國篇(2)杜甫

歷史名人神聖杜甫

參考資料

  1. 《船下夔州郭宿雨濕不得上岸別王十二判官》 詩詞文句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3. 杜甫三吏三別原文 瑞文網;發布時間;2017-12-07
  4. 杜甫的十首抒懷詩,悵望千秋一灑淚,搖落深知宋玉悲 品詩賞詞;發布時間;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