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舟中憶邵景說寄張子退 夏完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舟中憶邵景說寄張子退
圖片來自搜狐網

舟中憶邵景說寄張子退是一首七言律詩。詩的前四句,寫詩人在太湖一帶的抗清活動;後四句,既慨嘆戰友多已犧牲而壯志未酬,又堅信飛騰有路,表現了爭取勝利的戰鬥精神。

原文

夏完淳〔明代〕

登臨澤國半荊榛,戰伐年年鬼哭新。

一水晴波青翰舫,孤燈暮雨白綸巾

何時壯志酬明主?幾日浮生哭故人。

萬里騰飛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風塵。

譯文

登高遠望見水鄉遍地荊棘,連年征戰聞新鬼哭泣悲鳴。

日乘青色畫舫犁開太湖水,夜戴白色絲巾獨對雨中燈。

嘆何時抗清成功報效明主,悲幾日無所作為哭悼親朋。

放眼前方終有萬里飛騰路,哪怕四海風塵瀰漫罩征程。

創作背景

  該詩作於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時作者在太湖水師義軍吳易部任參謀,在太湖舟中回憶起自己的朋友邵景說,憂國懷人,情難自禁,因而借詩抒情,寄給另一位朋友張子退。

賞析

  該詩一破常格,入筆即敘自己登臨太湖的感受。詩人來到太湖岸畔,大約是在夜間。這片義師聚居的水澤之鄉,一年來遭受清軍的多次圍剿和爭奪,已變得何其荒蕪;岸畔的村墟,長滿了荊棘和木叢;慘澹的夜色中,時時如聞幾多新鬼的哀哭之聲!「登臨澤國半荊榛,戰伐年年鬼哭新」,這就是詩人向九泉下的故人所傾訴的感慨——時局是嚴峻的,義師的再起,正處在艱難而悲壯的環境之中。這樣開篇初讀似乎顯得突兀,其實正顯示了志士間相憶相念的不同凡俗之風:詩人知道,此刻亡友英靈最關注的,應該就是神州陸沉的時局,而不是多愁善感的往事重提。

  接着兩句,向亡友描述自己的生活景象:「一水晴波青翰舫,孤燈暮雨白綸巾。」作為暮府參謀,詩人白天常常侍從吳易,乘坐青翰大船,出沒于晴光瀲灩的太湖,巡視各處的防禦,籌劃破敵之策;在傍晚的雨聲中,則常常頭戴白綸之巾,挑亮一盞油燈,孜孜研讀兵書或諜報。兩句所展現的景象,雖有朝幕、晴雨的不同,而詩人那少年參謀的奕奕風采,則因了「晴波」「孤燈」的烘托,「青翰舫」、「白綸巾」的映襯,便意態瀟灑地凸現在了詩中,流露了能為抗清事業效力的深切自豪之情。不過,從形象表現來說,這對仗工整、情景如畫的兩句描繪,更顯得氣韻生動。

  在詩人參與吳易幕府之前,便已經歷過松江起兵和吳志葵、魯之嶼的攻打蘇州之役。可痛的是,這些難忘的起兵,均在清軍的殘酷鎮壓下潰敗。詩人的復明壯志未酬,先就目睹了許多反清志士前仆後繼、喋血國門的壯烈情景。當這些情景重又浮現在眼前時,詩人戚然而悲、嘯嘆不已!「何時壯志酬明主,幾日浮生哭故人」二句,正以突發的嘯嘆,震盪了全詩,表現了詩人壯志未酬的深切悲慨和痛苦。

  但令詩人感到欣慰的是,此次義師的再起太湖,氣象殊為壯觀。沈泮、李勢、周瑞、陳繼等諸路義軍,紛紛來聚,一時間聲勢大振。義師對付清兵,也採取了彼出我歸、彼歸我出的靈活戰術,使敵寇只能望洋興嘆。接着便揮師東向,攻入嘉善、吳江,後「又與蘇郡兵戰於汾湖,斬獲過當」(見王雲所續《陳子龍年譜》,收《陳子龍詩集》)。這些振奮人心的喜訊,也是詩人急於告訴九泉之下的亡友的,並對抗清大業充滿信心:總有一天,反清的義師將會如潛龍一樣,破浪而起,騰飛在萬里雲天。

  此詩在戰伐鬼哭、孤燈暮雨的悲涼境界中幾經盤折,終於在結尾化作了充滿信心的高唱。一位處在艱難境地中的少年,雖然歷盡悲苦,仍能有此樂觀的戰鬥精神——這正是「湖海多豪氣」的夏完淳的本色。

簡析

  《舟中憶邵景說寄張子退》是一首七言律詩。詩的前四句,寫詩人在太湖一帶的抗清活動;後四句,既慨嘆戰友多已犧牲而壯志未酬,又堅信飛騰有路,表現了爭取勝利的戰鬥精神。全詩格調高昂雄壯,比喻形象,積極樂觀,體現出詩人在艱難處境中「湖海多豪氣」的英雄本色。

夏完淳

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原名復,字存古,號小隱、靈首(一作靈胥),乳名端哥,漢族,明松江府華亭縣(現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詩人,抗清英雄。夏允彝子。七歲能詩文。十四歲從父及陳子龍參加抗清活動。魯王監國授中書舍人。事敗被捕下獄,賦絕命詩,遺母與妻,臨刑神色不變。著有《南冠草》、《續倖存錄》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