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舞台不同 戲即人生 孟小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舞台不同 戲即人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舞台不同 戲即人生》中國當代作家孟小冬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舞台不同 戲即人生

提到孟小冬,對於京劇沒什麼了解的人來說,這個名字恐怕很陌生,但提到梅蘭芳和杜月笙這兩個名字,不能不說是如雷貫耳,一個是京劇名家,一個是上海皇帝。這兩位原本沒什麼交集的男人卻因為這一個女人聯繫在了一起,這讓兩個原本就有着傳奇經歷的男人痴迷的女人,到底有着怎樣不同尋常的一生呢?

舞台上,她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大丈夫。生活中,她則是有沉魚落雁之貌,閉月羞花之容的民國美女。看着存世不多的圖片資料,少女的純真、婦人的風韻,直到晚年帶點木然的安詳,一個傳奇女子的一生光影就這樣翻過了。當暮年的孟小冬一個人在香港守着那份寧靜時,她早已不是當年那個特立獨行的京劇名伶。然而,縱然時光流逝,總有些記憶與情誼難以抹去,只是慢慢淡了。

這一期咱們將來探尋中國第一女老生——「梨園冬皇」孟小冬不平凡的一生。

孟小冬出身梨園世家。祖父孟七出身徽班,擅演文武老生兼武淨,她的父親、伯、叔都是京劇演員,在這樣的家庭 氛圍下,孟小冬別無選擇地走上了從藝的道路。

她九歲開蒙,向姑父仇月祥學唱老生,十二歲在無錫首次登台,十四歲就在上海乾坤大劇場和共舞台先後與張少泉、粉菊花、露蘭春、姚玉蘭同台演出,居然大角風範,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當時的評論界贊她「扮相俊秀,嗓音寬亮,不帶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勢」。這樣冰雪聰明的小女孩兒,明日之星非她莫屬。

當時北京是京劇演員心目中憧憬的「聖地」,為了謀求開拓一片新天地,1925年,孟小冬離開上海,毅然北上深造。誰也不曾料到命運既眷顧她又捉弄她,她在人生旅途上邁出的這一步,竟使她創造出以後事業的輝煌,並經歷了一段傳奇的婚姻。

孟小冬:舞台不同 戲即人生

孟小冬,一個遠去了半個世紀的名字,回看她的一生,在眾聲喧譁中有她的位置,就是她的聲音。孟小冬在中國京劇史上,堪稱當之無愧的首席女老生,是迄今為止,可與四大鬚生相媲美的藝術家。

1938年8月,天津的《天風報》發表署名微臣的文章:《喜冬皇將出台》,告知觀眾孟小冬即將登台演戲的消息,作者甚至在文中自稱「微臣」,公然稱孟小冬為「吾皇」,把給伶人的尊號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孟小冬生於一九零七年冬月十六日,因而取名小冬。她出身梨園世家,祖父老孟七,文武雙全,能戲很多,尤其是武戲有不少「絕活」,曾在太平天國時期英王陳玉成辦的「同春社」科班教戲。傳說江南有不少獨有的武戲,都是孟七帶過來的。父親孟鴻群,雖是唱二、三路老生的,但戲路很寬,曾與不少著名藝人配戲。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孟小冬別無選擇地走上了從藝的道路。她五歲開始隨父在家練功,學習老生唱段。七歲隨父赴無錫演出,扮演娃娃生。

而孟小冬的開蒙老師是她的姑父仇月祥,對她管教甚嚴,藝術上稍有差錯,就要責打,這也促使她從小打下良好基礎。小小年紀便在上海搭班,在「大世界」里的乾坤大劇場唱開鑼戲。

孟小冬最初是唱老旦,時常演《太君辭朝》、《釣金龜》這些戲。後來改唱老生,因她既有嗓子又有扮相,漸露頭角。不久,上海老共舞台以男女合演為號召,排演連台本戲《宏碧緣》。孟小冬被邀參加,應文武老生,而且掛牌在前十名之列,報上的廣告也有了她的名字。

十幾歲的她就此時便在上海紅了,大世界裡的台柱,壓軸大戲的主角。幾齣戲都是觀眾百看不厭的:一個是連台本戲《宏碧緣》,一個是時裝新戲《槍斃閻瑞生》,她反串一個嫖客,還在同一部戲裡演被他所害的妓女。當時的評論界贊她「扮相俊秀,嗓音寬亮,不帶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勢」。

十二三歲時就已經全能,換成別的女孩子,很可能就安於現實,永遠在上海享受鮮花和掌聲。可是孟小冬不一樣,14歲就離開了她走紅的上海北上投師,而這也揭開了她人生和藝術造詣道路上新的一頁。

孟小冬離開天津以後,進京繼續謀求深造,期間,曾經向陳彥衡、言菊朋,蘇少卿,鮑吉祥、楊寶忠等人請藝,鑽研譚派和余派的鬚生藝術。

在接觸了各種唱腔之後,孟小冬最期盼的就是拜師余叔岩,在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一日,經過漫長的等待,幾經周折,孟小冬終於夙願得償,正式拜余叔岩為師,成為余叔岩的關門弟子,也是惟一的女弟子。然而經余叔岩親自傳授之後,孟小冬有了質的飛躍。也就是在此時,孟小冬因為劇藝精湛,聲譽日隆,大家目為余叔岩重現,這是她演戲史上最高峰時代。

舞台不同 戲即人生

有人說,如果沒有孟小冬,梅蘭芳還是梅蘭芳;如果沒有梅蘭芳,孟小冬就不是孟小冬。其實不必追究此話是否經得起推敲,然而,談孟小冬,確實無法繞過梅蘭芳。18歲那年,孟小冬由上海至京津演出。對京劇藝人而言,若得不到北方觀眾的認可,即便名氣再大,也仍有「野路子」之嫌。當時,有這樣一句話在京劇藝人間廣為流傳:「情願在北數十吊一天,不願滬上數千元一月。蓋上海人三百口同聲說好,固不及北邊識者之一字也。」

1925年,孟小冬在京城登台,一炮而紅。據說,當年撰寫劇評的「燕京散人」曾對孟腔有過細緻的描摹:「孟小冬生得一副好嗓子,最難得的是沒有雌音,這在千千萬萬人里是難得一見的,在女鬚生地界,不敢說後無來者,至少可說是前無古人。」

同年8月,孟小冬演出《上天台》,與同日登台演出《霸王別姬》的梅蘭芳初次相遇。據說,在一次堂會戲上,孟小冬與梅蘭芳合演《四郎探母》,大為成功。此後,梅蘭芳每唱堂會遇有《四郎探母》,總邀孟小冬合演。也因此,二人漸生情愫。

幾經醞釀,梅蘭芳和孟小冬將良辰吉日定在1927年農曆正月,洞房花燭就設在東城東四牌樓九條馮公館內。二人均是有着新潮觀念之人,頭腦里沒有封建意識,諸如生辰八字等等,一切全免。但此時的梅蘭芳已有兩房家室,也許,正是這一開始的簡單草率,註定了這段姻緣最終走向崩潰。多年後,孟小冬曾經回憶道,當初的興之所至,只是一種不太成熟的思想衝動而已。

舞台不同 戲即人生

孟小冬自幼學習京劇,經年累月的舞台表演也使得孟小冬不同於尋常人家的女孩,有着外柔內剛的性格和獨特的端凝莊重之氣質。

1926年,時任財政部長的北平政要王克敏慶生辰辦堂會,梅蘭芳與孟小冬同在被邀請之列。在這次堂會上,不知是誰提議讓梅蘭芳與孟小冬同台表演一出《游龍戲鳳》。梅蘭芳飾演嫵媚輕盈、情竇初開的酒家少女李鳳姐。孟小冬飾演正德皇帝,她的扮相長眉入鬢,氣宇軒昂,座中人無不為之讚嘆。誰也不曾想,這次逢場作戲竟變成了「真情出演」。

1926年深秋,一向持重儒雅的梅蘭芳與孟小冬傳出緋聞:《北洋畫報》1926年8月8日刊發了梅孟二人的相片,下面的說明文字分別是:「將娶孟小冬之梅蘭芳」、「將嫁梅蘭芳之孟小冬」。1927年,經當時著名的銀行家馮耿光證婚,梅蘭芳迎娶了坤生名伶孟小冬。兩人住在北京城東四牌樓九條。

但1927年發生的一起「血案」卻真實地轟動了社會。一個叫王惟琛的大學生暗戀孟小冬,在得知孟小冬嫁給梅蘭芳後,吵叫着要找梅蘭芳講理。剛一見面,他即被王惟琛用槍抵住扣作了人質。王惟琛在拿到錢後發現被軍警包圍,情急中向張漢舉開了槍。軍警見狀,舉槍齊射,將王惟琛打死,隨後將他的腦袋割下,在前門外的電線杆上懸掛三天示眾。血案發生後,流言蜚語鋪天蓋地,梅蘭芳深受驚嚇,一度避居上海,他與孟小冬的關係由此轉淡。據說,孟小冬在一氣之下與雪艷琴搭班去天津唱戲。沒想到,孟小冬的這次「復出」因為挾帶了舊日聲望,居然未唱先紅。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930年,梅蘭芳將要赴美演出一事又引出了一場風波:到底誰跟着梅蘭芳訪問美國,在全世界面前以「梅夫人」的身份亮相?根據記載,在當時籌備赴美演出的禮物中,還有一些墨盒、硯台等小工藝品,墨盒上都刻有圖像,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孟小冬扮的古裝像。在一些人看來,這似乎說明梅蘭芳有意帶孟小冬同行。按理說,福芝芳和孟小冬都有可能以夫人身份隨同前往。但是當時的福芝芳已經是身懷六甲,可是,出於害怕梅蘭芳攜孟小冬出訪,為了親自跟隨,她竟然請來日本醫生,毅然墮胎。最後,為平息風波,梅蘭芳決定隻身赴美。

這種尷尬局面在梅孟婚後第三年愈演愈烈,並最終演變出了一場「戴孝風波」。1930年,梅蘭芳的嗣母去世,孟小冬自然想要為婆婆披麻戴孝。她奔喪來到梅宅,卻被下人拒之門外,理由是梅夫人福芝芳不承認她有戴孝的資格。而懷有身孕的福芝芳則揚言,若是孟小冬進門戴孝,她就自盡,連帶腹內胎兒再搭上一條人命。

梅蘭芳再三央求,請來了孟小冬的舅父,眾人勸走小冬,才勉強平息了這場風波。此事讓孟小冬認清了自己難有正妻的身份。其實對於孟小冬,名分是正是偏,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愛着的那個男人的態度,他是真誠和勇敢地承認,還是含混其辭地躲閃?也許因為男人的天性,也許由於感情的遲疑,梅蘭芳終究沒有跳出這個窠臼,他在孟小冬和福芝芳之間不能做出取捨。

第二年,孟小冬向梅蘭芳提出離婚請求。對於二人的婚變,當時說法很多,有人說是孟小冬的戲迷槍擊梅府,導致二人最終反目;也有人說是兩人之間出現了「第三者」……其實孟小冬本人的啟事已經把這段情感和結局講述得很清楚。1933年9月5日、6日、7日連續三天,天津《大公報》第一版上,天天刊登《孟小冬緊要啟事》,在這份啟事中,小冬自憐為「孤弱女子」、「身世苦惱」,個性剛烈的孟小冬述說自己因無法忍受在梅家的不堪處境,決定離婚。她無限哀怨地悲嘆:「是我負人?抑人負我?」

從此,孟小冬再未與梅蘭芳講過一句話,當真是「從此梅郎是路人」。

孟小冬孤傲剛強,離婚後在《大公報》連續刊登聲明,直指「是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當時還有傳聞,梅孟分手後,孟小冬撂下一句話,「今後我要唱戲,不會比你差,還是頭牌;要嫁人,我要麼不嫁,就嫁一個一跺腳就滿城亂顫的!」孟小冬說此話時,自不會知道日後,自己果然嫁給了一跺腳就真讓上海灘亂顫的杜月笙。

一九四七年,杜月笙過六十大壽,當時兩廣、四川、蘇北多地水災,杜決定祝壽賑災義演,請出了已經息戲多年的梅蘭芳、孟小冬,孟小冬堅決不與梅再同台,她自己獨挑大樑演出《搜孤救孤》,戲演完了,觀眾不肯散場,從不謝幕的孟小冬,是在杜月笙說服下才出場謝幕。這次謝幕,竟就成了孟小冬與舞台的永別,《搜孤救孤》從此成為絕唱。雖然梅、孟這次義演沒有同台,但是各種梅孟是否複合的傳言又甚囂塵上,孟小冬二話不說,又從上海回到北京,阻絕了各方揣測。

一九四九年,孟小冬隨着杜家人,一起到了香港,也就在香港,她正式嫁給了杜月笙,當時,儘管杜月笙每天都靠吸氧過活,但依然獨排眾議,要和孟小冬補行婚禮。叫來十桌酒席,64歲的新郎便和43歲的新娘就在香港的杜公館中結為夫婦。孟小冬成為杜月笙的第五房。從此,開始了她人生的另一段傳奇。

1937年5月1日,位於上海市中心的黃金大戲院舉行開幕典禮。由大亨杜月笙揭幕並致開幕詞。開幕行剪彩禮的是3位年輕貌美的女士:孟小冬、陸素娟、章遏雲。

孟小冬這次到上海剪彩,受她結拜金蘭的姐姐、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蘭的邀請,並下榻在她辣斐里的住所。姚玉蘭早知道杜月笙對孟小冬有意,又念他已屆而立之年,還無家可依。此外,姚玉蘭雖已嫁給杜月笙,因遭前面的二、三太太反對,尚未搬進杜公館,又因杜月笙的前3個太太都是蘇州人,而姚一個人是北方人,感到勢單力薄。所以剪彩之後就把孟小冬留在身邊,明是陪她,實則從中撮合,自己也可以藉此壯壯聲勢。

一天晚上,姚玉蘭把孟小冬叫到自己的房間,讓她陪自己睡,一起聊天,直到很晚才睡覺。不知過了多久,孟小冬迷糊中覺得姚玉蘭起來了,還以為她是去上廁所,不一會,孟小冬發現回來的卻是一個男人——杜月笙,她嚇了一大跳!此時,經歷過感情坎坷的孟小冬,自知難逃杜月笙的魔掌;同時也想到這幾年來一直受到杜月笙的種種好處,因此不再拒絕。打此以後,孟小冬就留了下來,自然而然成了杜月笙的情婦了。

不久,因日寇侵占上海,杜月笙與姚玉蘭逃往香港,孟小冬暫回北平。過了一年,杜月笙叫小冬速去香港。孟小冬到了香港九龍,在杜家逗留數月後,仍經上海返回北平。

1938年10月,孟小冬在北平正式拜余叔岩為師。入門以後,小冬悉心侍奉師父,並且嚴格按照師父的要求,在這五年的深造期間,基本停止了演出。而杜月笙那頭,1937年由於日寇來勢兇猛,淞滬防線於當年11月12日全線崩潰,杜月笙開始流亡香港,直到1945年才回到上海。孟小冬從北平趕來上海時,杜月笙已等候多時。如今的孟小冬,年已快四十,由於常年嗜食鴉片,加之經常生病,身體欠安,臉帶煙容,顯得消瘦,但依然還是那樣年輕。杜月笙顧不上寒暄,一把將小冬拉進懷抱……

從此,杜月笙和孟小冬半公開地過起了同居生活。只是「好景」不長。1949年天津、北平解放,上海形勢「吃緊」。4月27日,孟小冬隨着杜月笙家人乘坐的荷蘭「寶樹雲」號客輪匆匆駛離上海。

到香港後,一年多來,小冬又像當年侍奉師父余叔岩一樣,整天為杜的病體操持,煎湯熬藥,不離左右。雖然杜月笙對自己倍加憐愛,但至今沒有一個名分。1950年,杜月笙不顧家人的阻撓,堅持要與孟小冬補行一次婚禮。婚禮當晚,形銷骨立、63歲的新郎杜月笙下了他那幾乎離不開的病榻,穿起了長袍馬褂,頭戴禮帽,坐在手推輪椅上被推到客廳,由人攙扶着站在客廳中央,42歲的新娘孟小冬着一件嶄新的滾邊旗袍依偎而立。

杜月笙將在香港的兒子媳婦和女兒女婿全部叫來,命他們給孟小冬行跪拜禮,以後都要稱呼「媽咪」。而對姚玉蘭一律尊稱為「娘娘」。因為在此之前,杜月笙的兒女們稱呼孟小冬為「阿姨」,有的叫「孟阿姨」或「小冬阿姨」,有的乾脆連名帶姓稱呼為「孟小冬阿姨」!後來杜月笙聽了也覺得彆扭,就叫他們不要加上「孟小冬」三個字,一律都叫「阿姨」!那麼從今天起,就要改為「媽咪」了,而「媽咪」送了他們每人一份禮物,兒子、女婿一人一套西服衣料,女兒、兒媳則每人一塊手錶。

自此,孟小冬,一生苦苦追求的「名分」,終於如願以償,正式做了大亨杜月笙的第五房夫人。

孟小冬和梅蘭芳,孟小冬和杜月笙,這樣的兩段戀情一直為人們所關注。但晚年的孟小冬卻對這兩段感情都諱莫如深。

孟小冬性格任性,哪怕對朋友也是如此。高興的時候呼朋引伴,不高興的時候很久都不會打個電話,甚至有時候在麻將桌上發了脾氣還會半夜一個人自己去睡覺,把請來了一大屋客人都丟在一邊不理。在教戲上也是如此。在香港好多慕名來的達官貴人想找她學戲,但她一律都不教。不高興了還把他們趕出去。

任性歸任性但孟小冬也有可愛的時候。比如打麻將時如果下家是她喜歡的人,她就不停的放牌讓他和,而如果是她不喜歡的人她寧可自己不和也要把牌卡着不讓下家和牌。

這就是晚年的孟小冬,還使着18,19歲女孩子的小性子。她始終是高傲的,是放不下身段的,是永遠懷着少女的浪漫等着被人來追求和呵護的。當年她和梅蘭芳究竟是怎麼分手的版本實在太多。但最多的版面是說梅沒有呵護她。所以她撂下了狠話「以後我要麼不唱戲,要唱一定比你唱的好。要麼不嫁人,要嫁一定比你強。」許多年過去了,當梅蘭芳和杜月笙都已經離她遠去的時候,她不知道有沒有後悔過當年的選擇。

《梅蘭芳》里說,「多大的繁華到了都是虛空」,孟小冬這個曾紅極一時的「冬皇」的晚年也許一直在演繹着這樣的虛空。

1951年8月,64歲的杜月笙在香港病逝,那時孟小冬43歲,杜先生身前千金散盡,死後並沒多少財產,孟小冬因是明媒正娶,因此分得遺產2萬美金。錢培森是孟小冬正式拜師的唯一弟子,正式拜師後就擔負起照顧起老師的職責。

當時在香港陪伴孟小冬的還有蔡國恆。

據當時居住在香港的孟小冬鄰居陸先生介紹,那時孟小冬有一幫固定的朋友,喜歡京劇也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當時我們經常和她聚會,吹牛或打麻將。」

賭馬當時是香港的普通娛樂方式之一,那幫朋友圈子裡經常有人買馬,但孟小冬卻少有參與。一日,朋友在一塊聊天又談到賭馬,大家全都要買其中一匹勝算很大的馬,但孟小冬卻自作主張買了另外一匹,結果那一次她還果真贏了。1000多港幣,這是孟小冬賭馬上唯一一次贏來的錢。她把1000多塊全封成了100的利市包,見者有份。結果那天等利市發完,她才發現她發出去的利市已經遠遠超過了贏來的錢。但從此孟小冬在朋友中賭馬的名聲卻大響,要買什麼馬,人家都跑來問她。她也煞有其事高興指點,有一次居然讓人去買一匹已經停賽的馬而她自己卻還不知道。如此看來,「冬皇」的賭馬只是表面文章。

打麻將也是孟小冬在香港熱衷的活動之一。據陸先生介紹,當時,孟小冬隔一段時間就會邀請朋友來一起打麻將,說說笑話也讓家裡熱鬧熱鬧。在陸先生看來孟小冬還是挺幽默的,並不像有的書中記載的那麼古板。有一次,在麻將桌上談到香港的美女,孟小冬不禁感嘆道「現在香港都流行大胸美女。哪天能流行平胸的,讓我這樣的也能再趕個時髦!」

賭馬,打麻將,那時的孟小冬卻已經不再唱戲了,據陸先生透露,「杜月笙去世的時候對親戚朋友都有交代,讓他們好好照顧孟小冬,說是千萬不要再讓她唱戲了。」「其實孟小冬骨子裡是個很守舊的人,也許就是因為杜月笙的一句話她就真不唱戲了。」後來內陸政府請她回去唱戲,灌唱片還要拍電影她都沒答應。在香港她也絕不到任何票房裡唱,也不收專業的學生。只是有票友在家裡找她,她才略為指點一下。

在孟小冬60歲那年她輾轉移居台灣。1977年5月26日,因肺氣腫和心臟病,孟小冬在台灣去世,享年70歲,孟小冬去世後被安葬於台北縣樹林鎮淨律寺的佛教公墓。

陳凱歌在電影《梅蘭芳》里對於梅蘭芳和孟小冬的這段感情糾結用墨甚多,但對於孟小冬後來嫁給杜月笙卻隻字未提。可以說,孟小冬對梅蘭芳是全身心投入的熱愛,錦衣玉食,金屋藏嬌,都無法穩住孟小冬那顆動盪的心,她所求的只是一個名分。經過了亂世離散,孟小冬對杜月笙已經是無所求了,哪怕是五房六房,只要有個安穩的生活,早已波瀾不驚。

看着存世不多的圖片資料,少女的純真、婦人的風韻,直到晚年帶點木然的安詳,一個傳奇女子的一生光影就這樣翻過了。當暮年的孟小冬一個人在香港守着那份寧靜時,她早已不是當年那個特立獨行的京劇名伶了。其實,對於這段曠世情緣,就連梅蘭芳自己也不知道,在孟小冬的臥室里,只擺放兩張照片,一是恩師余叔岩,一是舊愛梅蘭芳。而孟小冬,她自己也不知道,據梅蘭芳的管事姚玉芙說,孟小冬演了兩場《搜孤救孤》,梅先生在家聽了兩次電台轉播。

「一切都過去了罷!」 這是孟小冬晚年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但往事並不如煙,縱然時光流逝,總有些記憶與情誼難以抹去,只是慢慢淡了。

一代名伶的絕世唱腔,她與梅蘭芳、杜月笙纏綿悱惻的動人愛情,她的真性情與絕世的美貌,讓她註定為世人所注目。1977年,70歲高齡的梨園「冬皇」,因哮喘搶救無效,猝於台灣,就這樣,孟小冬走完了自己傳奇的一生。[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