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舍赫拉查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舍赫拉查德

交響組曲《舍赫拉查德》(Scheherazade),是俄羅斯作曲家裡姆斯基-柯薩科夫的代表作品之一,取材於著名的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同年在聖彼得堡首演;《一千零一夜》這部偉大的民間故事集內容包羅萬象,有格言、諺語、寓言、童話、戀愛故事、冒險故事、歷史故事和名人軼事等,寫情寫景深刻生動,真實地反映出中世紀阿拉伯地區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風土人情;這部作品便是根據《一千零一夜》中的畫面和場景,以音樂的形式描畫出來的偉大作品。

目錄

演員表

職員表[1]

交響組曲《舍赫拉查德》

演員表

演員 角色 配音 --- --- Agathe,Chouchan 2職員表編輯 導演 弗洛朗絲·米埃勒 編劇 弗洛朗絲·米埃勒 3交響組曲《舍赫拉查德》

作品簡介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交響組曲《舍赫拉查德》又名《天方夜譚》,這一組曲取材於着名的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即《天方夜譚》)。作者在初版總譜上介紹了原作的梗概:古代阿拉伯的蘇丹王沙赫里亞爾專橫而殘酷,他認為女人皆居心叵測而不貞,於是他每天娶一位新娘,次日便處死。機智的少女山魯佐德(又譯「舍赫拉查達」)嫁給這位蘇丹王之後,在當夜給蘇丹王講了一個離奇生動的故事。第二天,這個故事正講到關鍵之處,被山魯佐德的故事所深深吸引的蘇丹王,為了繼續聽下去,破例沒有處死山魯佐德這位新娘。之後,山魯佐德又以同樣的方式給蘇丹王講了一連串的動聽故事,一直講了一千零一個夜晚。最後,蘇丹王被山魯佐德的故事所感化,終於徹底放棄了殘酷的念頭,決心與山魯佐德白頭偕老。

作曲家裡姆斯基·柯薩科夫曾經在沙皇海軍中擔任軍官,因此漂泊四海,在中年之時已有豐富的遊歷。而交響組曲《舍赫拉查德》又名《天方夜譚》的靈感,即是來自於他心中對於東方神話般的印象。這部音樂作品由一些阿拉伯東方的畫面和形象交替組成,其中有的是風俗性的趣聞,有的是幻想性的大自然景色或愛情的場面;有時充滿熾熱的激情,有時則是細膩、溫柔和靜觀的抒情詩。所有這些都以詩意為其基調,洋溢着浪漫主義的敏銳感情,散發出東方神話故事的芳香……

《舍赫拉查德》中的四個音樂故事 第一樂章《大海與辛巴達的船》

描繪的意象十分明確,讀過《一千零一夜》故事集的人想必都認識辛巴達這個勇敢的航海旅行家,他曾七次出海遠航,為期數十年,歷盡千辛萬苦和驚心動魄的艱難險阻,到過鑽石山、猿人島,同吃人的巨人、騎在他身上的海老人以及種種怪物打過交道,他的船幾次觸礁沉沒,只是幸運和他的機智使他擺脫這種種危險。作曲家在這首樂曲中所描繪的,只限於辛巴達的船航過的那個大海的畫面,至於辛巴達所經歷的那麼許多驚險的奇蹟,則留給聽者自由地去領會。不過在所有的描繪大海的音畫中,這段樂曲也是相當出色的一曲!其動人之處顯然也不僅在於對海上風光刻畫得栩栩如生,而且也在於其同瑰麗的文學故事巧妙地融合為一。作曲家卓越的配器技巧也使這一巨幅航海壁畫更加顯得燦爛奪目……

第二樂章《卡倫德王子的故事》

借用了《一千零一夜》故事集的「腳夫和巴格達三個女人的故事」中曾經套進的三個僧人的故事,這三個僧人原先都是王子,由於不同的奇妙遭遇他們全都瞎了一隻左眼,剃了頭髮和鬍鬚,穿上僧服。他們在巴格達那三姐妹的家裡敘述各自經歷的事件……樂曲以急馳的節奏、戰爭似的號鼓與如偃月刀閃現的銅鈸,訴說着沙漠上的冒險故事,充滿着形象和色彩的急劇轉換,其所展示的各種絢爛神奇的幻想性場面格外引人入勝……

第三樂章《年輕的王子和公主》

略帶溫柔的阿拉伯曲風,可謂是一篇音樂抒唱的愛情詩——這也是四個樂章中最為優美耐聽的一個樂章。在《一千零一夜》故事集中有着很多「像滿圓的月兒一般」天生的一對對美人兒,像夏梅祿和白都倫、白迪倫丁和賽玉妲、阿里和張麗絲等都是。作曲家只是借音樂中強調錶明太子和公主的美貌就像從一個模子鑄出來似的,甚至連那些女仙和惡魔都無法賭出個輸贏來;至於這一對對王子和公主的纏綿悱惻的愛情奇遇,作曲家依然留給聽者以充分發揮想象的餘地……

第四樂章《巴格達節慶、辛巴德的船撞上立有騎士銅像的峭壁》

則像是一場五光十色的狂歡宴,混合着東方生活中的畫面、色彩、音響和香味:姿態嫵媚的少女、駱駝馱着達官貴人、嘈雜的叫賣聲、玩蛇人吹奏的有魔力的曲調、托缽僧表演的幻術、以及貴重的香料沁出的香味——這就是巴格達的節日!而在樂曲的最後,夾帶着緊迫的暗流,辛巴達的船在暴風雨的襲擊下撞上巨石而沉沒,木管、弦樂、打擊樂淋漓盡致地展現出驚濤駭浪翻滾氣勢……經典錄音(萊納)

錄音推薦

1、RCA 萊納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09026-60875-2)美國第一版

2、RCA LIVING STERE0 萊納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09026-68168-2)美國第一版

3、PHILIPS 孔德拉申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PHCP24032)24/bit日本限量版

4、PHILIPS 康德拉辛指揮阿姆斯特丹管弦樂團(400 021-2)德國第一版

5、EMI 羅斯特羅波維奇指揮巴黎管弦樂團( 5 65715 2 )

6、EMI 比徹姆指揮皇家愛樂樂團(5 66998 2)(比EMI老版音效要好很多)

7、DECCA 安塞美指揮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443 464-2)經典錄音(斯托科夫斯基)

珍藏錄音

這個曲目最著名的一個錄音當然要數萊納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在1960年的錄音,唱片編號為LSC-2446,錄製於1960年,這張唱片入選TAS唱片榜。

無論是LP或者CD玩家,這是發燒友們最多人選擇的一個版本,如果第一次買這個曲目,這個版本無疑是首選。這個版本以凌厲的動態,寬廣的音場,堅實的低頻,高度整齊劃一的樂團著稱,尤其是銅管部的表現可以說是「天下無敵」,絕對是萊納時代芝加哥交響樂團的最高水準的示範級演出。

最精彩的要數第四樂章,萊納帶領芝加哥全力以赴,掀起陣陣滔天巨浪,芝加哥獨步天下的「招牌菜」——銅管部,技巧輝煌燦爛,連極難演奏好的十六分音符粒粒清楚。因為效果實在出色,尤其是撞船這段全曲最高潮處更是驚天動地,所以這個樂章也自然成為很多發燒友專門用來試機的片段。這張唱片的錄音是RCA「陰影狗」的典型風格,音色厚重溫暖,低頻能量充沛,場面寬廣;而更為難得的是這張唱片樂器質感好得驚人,由RCA公司在美國本土錄製的「陰影狗」有好多好錄音,但能出這種弦樂質感的唱片卻不常有。

萊納的演繹方式強悍有力,激情澎湃,但筆者覺得整體線條稍「粗」了些,作品中豐富的管弦樂色彩表現不夠突出,而最明顯的不足是這個版本小提琴首席Sidney Harth的表現太一般,和樂團的高水準表現不太相稱。錄音師是Lewis Layton,錄音上可以說是無懈可擊。

需指出的是RCA「陰影狗」的電平比其它幾個版本要高一些,大家在作版本對比時應該要留意一下音量的控制,這是常被忽略又對效果有很大影響的細節。這個版本因為實在太受歡迎,曾經再版過多次,市面上常見的LP版本有60年代的「陰影狗」頭版和「白狗」二版,80年代初的0.5速版,90年代中期的Classic Records 180克版和現在仍在發行的200克版。眾多版本中,效果和價格都以頭版最高,目前國內大約在1000元人民幣左右,但很難找到狀態滿意的,所以見到價錢很有吸引力的頭版先不必驚喜,還需仔細確認狀態,能先聽後買較保險。

如果找不到滿意的頭版,180克版效果也很好,現在價格大約在600元上下;不過200克版的品質和180克版相比差距就大了些,不但聲音發蒙,而且雜音較明顯,不過勝在價格只需兩百多。坊間曾經有傳聞說二版「白狗」效果比頭版「陰影狗」更好,但筆者曾經聽過兩者的對比,不能接受這個說法。很多「陰影狗」的0.5速版口碑不俗,但這個錄音的0.5速版就實在一般,音色質感尚可以接受,但低頻量感和下潛明顯不足。

經典錄音(卡拉揚)第二張要介紹的版本是比徹姆指揮皇家愛樂,唱片編號為ASD251,這張唱片錄製於1958年,R2D4、企鵝三星帶花雙料名盤,我們都知道R2D4是發燒錄音的權威代表,而企鵝三星帶花則是均衡詮釋見長,因此一張唱片能夠同時獲得R2D4與企鵝三星帶花兩種截然不同美學系統的青睞,自是十分難得。蘇丹王一開始的威嚴恫嚇極具震撼力,接着比徹姆爵士以偏緩的步調,優雅浪漫而有點吊人胃口地鋪陳出來,弦樂群的質感密度極高,尤其小提琴主奏Steven Staryk表現可圈可點,帶着該聲部緊密地與比徹姆充滿舞蹈感的節奏行進。第二樂章開頭各木管部的solo表現得自由度高而自信的揮灑,令人印象深刻,是這個版本的亮點所在。一、二、三樂章的步調都相當同步屬於中板偏緩的感覺,第四樂章低音弦樂部展現穩重的推動力,小號領奏的緊密度略差,畢勤版整體來說並非「能量充沛型」,而是充滿人文味道的瀟灑表現。

比徹姆的操控樂團的風格不像萊納這麼嚴謹,反映在演奏中可以感到樂手們較輕鬆和隨意,除了第一小提琴手外,皇家愛樂的表現尚未達到芝加哥的水準,這個版本以第二樂章表現最佳。當然Christopher Parker在Kingsway Wall的錄音當然也說明了本片榮膺發燒名盤的道理。就收藏角度來說,此版當然是首選之一。

這張頭版「白金狗」國內市場價應該在500元之內,在本期介紹的各個版本的頭版中應該是最便宜的一款了,一張大師演繹名,有多項獲獎頭銜,名貴「白金狗」標誌的頭版唱片可以用這樣的價錢購得,很難有拒絕的藉口。市面上還有200多元一張新版可買,不過價格和頭版差距不大,但效果相差較多,除了一些堅持一定要聽全新唱片的愛好者外,新版吸引力一般。

第三張要介紹的是近期二手市場上較為紅火的PHILLIP孔德拉申指揮皇家阿姆斯特丹管弦樂團版,這張唱片錄製發行於1980年,編號為:9500 681。

這張唱片幾年前價格大約在200元之內,然後大約在2005年前後的短短一年間暴漲到800元左右才穩定下來。對於這張唱片的演繹和錄音的評價一直有些爭議,喜歡這個版本的發燒友對它的評價很高,認為這個版本全面而且均衡,聲音有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的特有效果,總體和RCA萊納不相上下;不喜歡這個版本的愛樂者則批評這個版本個性不足,樂器質感不夠真實,聲音不夠通透。我們不妨從演繹,樂團和樂手水準,錄音效果幾個方面來和RCA萊納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的版本來比較一下。

孔德拉申作為前蘇聯的指揮家,演繹俄羅斯作品本來就給人一種「正宗」的感覺,和萊納的演繹相比,「爆棚」樂段陽剛之氣稍輸給萊納,但比起本文中介紹的其它名版還是更凌厲一些;不過對於那些溫柔抒情的章節,康德拉辛的演繹就無疑更多出很多一些細膩。康德拉辛首次為西方世界認識時,他的指揮手法就以大膽的彈性速度,強調對比而令西方古典音樂評論感到驚詫,在指揮《天方夜譚》時他同樣表現出這樣的特點,這樣的演繹方式使這張唱片做到細膩與粗獷,陰柔與陽剛兼顧。在樂團表現方面,芝加哥的銅管部遙遙領先,兩者的弦樂群表現就各有千秋,芝加哥表現出的是斬釘切鐵式的整齊,凌厲而且鮮明;阿姆斯特丹則不同弦樂組整體音色的高度融合,尤其是在第三樂章,弦樂群的效果讓人流連忘返。在首席小提琴手上比較,皇家阿姆斯特丹的首席是鼎鼎有名的Herman Kerbbers,他的表現就比芝加哥的Sidney Harth好太多。在錄音方面,兩個版本的音場表現都非常出色,萊納版更廣闊,不同樂器組之間分隔清晰一些,而康德拉辛版則有較佳的自然空間混響,樂器交織較為綿密。

兩者的音色和音質差異更明顯一些,萊納版細節突出一些,較為清晰有力,而康德拉辛版更強調甜美和密度感,很有「膽味」。相比之下覺得,如果系統分析力一般,康德拉辛版的效果會大打折扣,或者說孔德拉申版不太適合用低檔系統去評價錄音的得失。這張LP唱片在重播時有兩點需要留意,一是因為碟基較薄,對於一些對VTA變化較為敏感的LP系統,在播放時需要稍降低一些唱臂高度,尤其是以180克甚至200克唱片為基準調整的LP系統,否則平衡度會有所改變;第二是這張唱片的電平略低於RCA萊納版,兩者對比時音量需稍加大一些,如果用重播RCA萊納版的電平來聽,PHILLIP康德拉辛這張的弱音細節會有損失。

在市面眾多《天方夜譚》的LP唱片版本中,如果以價格來衡量,無疑以DECCA公司出品安賽美指揮巴黎管弦樂團這張最具收藏價值,編號為SXL 2086。很多發燒友都知道DECCA有錄製安賽美指揮瑞士羅曼德交響樂團的《天方夜譚》,封面是一幅拼圖面具,所以見到本文介紹這張唱片時可能會覺得為什麼封面有所不同。

其實安賽美在DECCA錄製過兩次立體聲的《天方夜譚》,第一次在1958年,當時指揮的是巴黎管弦樂團,本文介紹的正是這一版。因為現在市面上的CD只有後來指揮瑞士羅曼德的版本,很多發燒友都不知道有指揮巴黎管弦樂團的版本存在。先不論個人的喜好問題,這張LP可以肯定是目前市面上最昂貴的《天方夜譚》,兩年前國內價格就超過2000元,而且價格高還算了,這張唱片還很難找得到。後來指揮瑞士羅曼德的版本價格就便宜一些,目前應該在1000元之內。前文在介紹作品背景時曾經提到,這部作品並非「敘事」,而是通過音樂展示場景,作曲家通過高超的配器手法使作品表現出極其豐富的音色變化。對於這部作品這個最重要的特點,有指揮家中的「色彩大師」美譽的安賽美對這部作品的音色把握可以說是無人能及,他把這部作品千變萬化的音色充分表現出來,在市面上多如牛毛的《天方夜譚》的錄音中,這張唱片最符合作者創作這部作品的目的——「向聽眾展示一個富於東方色彩的萬花筒般的神奇世界」。

《天方夜譚》是否越「爆棚」越好?因為安賽美的兩次立體聲錄音都不「爆棚」,所以他的《天方夜譚》常受到忽視。雖然對音樂作品各人喜好和理解各不相同,但筆者覺得《天方夜譚》並不是一部電影的配樂,玩得「爆棚」當然會讓人覺得過癮,但對於表現原作的意圖方面,音色的變化才是成敗所在。筆者也曾聽過一些現代新錄音的《天方夜譚》,通常這些版本都會強調驚天動地的強烈動態,充分發揮現代數字錄音技術的優勢,但「爆棚」之餘卻沒有一個版本能表現出安賽美棒下的音色變化來。

演繹這部作品時,如果過於追求火爆的效果,很容易就出現銅管樂器掩蓋了木管和弦樂的現象,這時這些樂器一些微妙的變化就不太容易被發現了,安賽美無疑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即使在樂曲最高潮時,他都要求保持樂團整體的清晰感。而且為了保證這種音色變化的效果,安賽美顯然刻意壓制了低音樂器而避免聲音產生渾濁感。當時巴黎管弦樂團的首席Pierre Nerini技藝不凡,他在獨奏時琴聲表現出一種女性的誘惑效果,更大大增加了這個版本的可聽性。而且這個版本還有DECCA的高質素錄音作保證,空間感十分自然,細節清晰,安賽指揮樂團營造出來的豐富音色變化能準確表現出來。在重播時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巴黎管弦樂團當時所使用的擺位是舊時的擺位,和現在傳統的擺位有所不同,不必懷疑是否自己的系統左右反相了。

安賽美後來指揮他自己的「親兵」瑞士羅曼德又錄製了一次這個曲目,不過可能是和當時的巴黎管弦樂團相比,瑞士羅曼德樂團實力上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同樣的指揮,基本相同的指揮手法,同樣的唱片公司錄音,後來這一次雖然已經非常出色,但還是沒能達到第一次的水平。印象中巴黎管弦樂團在60年前後的所有錄音都非常出色,尤其是銅管,表現比70年代後的好得多。

最後想向讀者推薦的是一個演繹方式較為特殊的版本,是DECCA公司1964年的出品,由斯托科夫斯基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編號為PFS4062,屬於DECCA的四相位系列。這張唱片可能是斯托科夫斯基最貴的一張唱片了,目前市場價格超過1000元。

這是一個被評價為「著名而又聲名狼藉的版本」,因為大家DECCA四相位錄音的效果褒貶不一。所謂四相位錄音源自這個系列的英文「phase 4 steoro」即四相位立體聲,實際上與相位沒什麼關係,也不是四聲道。這個系列由1962年開始推出,所使用的錄音技術和DECCA公司常用的使用DECCA樹的單點錄音方式不同,它使用多點錄音,使用多達20路的錄音台,並使用了DECCA開發的「聲像分配器」,這樣錄音後錄音師可以根據需要調整各聲軌在音場中的位置,然後再加入人工的混響以得到空間感。這項技術如今早已普及,但在60年代初期,這是一項非常先進的技術,這種技術和傳統的三話筒錄音相比,可以捕捉到更多哪些本來距離話筒較遠距離樂器的細節,使錄音過程可以克服很多環境等的不利因素。斯托科夫斯基對新的錄音技術一向非常支持而且積極參與,在四相位系列的唱片錄製過程中,他親自指出錄音中要強調和突出的聲部,指導錄音師按照他的構想去完成錄音的製作。至於聲音效果,這個系列得到的評價差別很大,在美國和日本對這個系列評價較高,而英國本土則反而較為抗拒。簡單來說,這種錄音技術的好處是細節較為清晰,不足之處是聲音不夠自然。

DECCA公司雖然率先開發出多點錄音技術,但一直堅持使用原來的DECCA樹錄音方式,反而是其它唱片公司在後來很多都逐漸放棄原來的雙話筒和三話筒錄音,轉而採用多點錄音。在演繹方面,斯托科夫斯基當然為作品注入了強烈的個人風格,尤其是木管樂器的表現自由而生動,弦樂的非常結實,小號也熱力四射,獨奏小提琴艾里克·古恩博格的音色華麗。但非常令人意外的是,斯托科夫斯基在第四樂章並不算火爆,雖然演繹得熱力很足,但絕對沒有萊納和康德拉辛版宏厚堅實的低頻,這點倒是不太符合斯托科夫斯基一貫的風格。看來對這部作品,斯托科夫斯基的解讀還是比較接近安賽美的觀點。

參考資料

  1. 舍赫拉查德,搜狗, 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