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致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致戎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zhì róng,是指用兵征討。[1]

[]

兵(拼音:bī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形像雙手握着武器的樣子。本義就是指作戰用的武器,也稱兵器,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手握兵器的人是參與作戰的,所以"兵"又引申為戰士、士兵,如:兵強馬壯、當兵。又進一步引申為軍隊、軍事、軍種,如:兵不厭詐、兵荒馬亂、兵臨城下。

"兵"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金文形體,斧頭轉向右邊,雙手未變。小篆形體斧頭已經變形,其來源比較複雜,需要深入研究。三晉和秦文字"兵"字都與《說文》籀文相同,秦、漢簡牘與此也是同一個系列。《說文》小篆與秦、漢文字都不甚相合,卻與西周、戰國楚文字相合。隸書形體"斤"形漸變為"丘"形,至楷書完全變為"丘"。

"兵"的本義就是一種兵器。作為兵器講的"兵"在古文中是常見的,例如"甲兵""短兵相接"等說法。至於"士兵",是來自於使用兵器的人,把使用兵器的人稱為"兵",這是一種引申用法。由"士兵"所組成的一個龐大的編制可以稱之為"軍隊",這是進一步的引申,例如曹操《置屯田令》中所說的:"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這裡的"強兵"就是強大的軍隊、軍事力量。

參考文獻